“第一次走进京剧演出后台,拍摄演员们准备演出的各种场景;在观看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们的表演后,老艺术家现场‘点评’,更是成为我们难得的京剧审美‘高阶课’‘大师课’……”文化创作团的成员们,如是回味这次“镜头探秘舞台华彩幕后”的主题活动——
昨日,本报“镜观津韵·城记古今”活动走进天津中华剧院,用镜头记录了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京剧张(君秋)派经典剧目《韩玉娘》彩排的“幕后台前”。近4个小时的活动中,很多成员完全沉醉其中。
进后台 “美,源于细腻”
把手机设置成静音、取下了闪光灯,领队老师再次向大家强调“拍摄不可干扰到演员和演出”的“纪律”,“镜观津韵·城记古今”文化创作团首先开始记录后台演员备戏的各种场景。
拍底色、打腮红、涂胭脂、描眼圈、画眉毛,还有勒头、贴片子、插戴琳琅满目的各式头面、换上绣花缀锦的人物行头……一帧帧定格的妆扮瞬间,无不彰显戏曲艺术的古典美。
不少成员是第一次拍摄京剧演出后台。成员高博袈“跟拍”一位“韩玉娘”的扮演者,“从扮装到后台候场,中间差不多用了1个多小时。”舞台上的光彩,离不开这细腻的勾描,每一笔都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传统与人物塑造的匠心。
彩排期间,指导老师们紧盯细节。演出间隙,丑角名家石晓亮立刻告诉刚下场的学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亲自做示范,“趁热打铁,更能记得牢。”这些场景,都记录在大家的镜头中,也体会到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在现场采访时提到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是一口口地‘喂戏’,把我们最好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听点评 “京剧大师课”
彩排开始后,精彩的剧情吸引了创作团成员的注意力。连最放不下相机的成员李志坚,都直言“看入迷了,可能错过不少好镜头。”现场观剧的魅力,太容易让人沉醉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青年演员的表演、演奏,已经打动了先睹为快的创作团全体成员了。
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家叶少兰先生也来到现场,在全剧演出后给出相应的点评。他夸奖演员、乐队发挥得都很出色,唱腔、节奏控制、表演配合都有很大的提升。他细致地给了一些建议:注意同一角色因为演员身高不一样,要调节椅子的高矮;“赵寻”的盔头再往上一点,水纱再露一点,扮戏再红一点;甚至道具摆放、配角手势、舞台效果处理等都给出了建议。“这简直是一堂京剧审美的大师课!”创作团成员连连感慨。
本次活动得到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大力支持,现场,赵秀君团长还和大家热情交流,介绍本次国金项目的背景、1个月集训的情况,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多支持、宣传年轻演员的舞台实践。
天津出好角、出好戏,传统文化赓续不断。通过全景式的“探秘”,全体成员从“看到了美”提升到了“知道了为什么这么美”——太过瘾了!
“镜观津韵·城记古今”的主题文化创作活动将贯穿全年,以津派文化为核心内容,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百姓生活、城市建设发展、非遗项目技艺、古建洋楼踪影、近代工业遗存、舞台文艺影像、校园人文风采、田间地头风情等诸多角度,配合报道进行创作记录,全面展现津派人文特色与建设进程的精彩瞬间,将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宣传美丽天津、弘扬津派文化。记者 单炜炜
本组摄影除署名外 记者 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