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宽了卫津路 靓了卫津河

日期:08-04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期,天津地铁7号线天津大学六里台站完成永久退路,这是年内继芦北路站、宏源道站、张道口站、天塔站、南开大学八里台站、广东会馆站后第7个完成全断面道路恢复的点位,也是地铁7号线第13个完成全部退路的车站,大大缓解了卫津路沿线的交通压力。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卫津路与鞍山道交口看到,此前因为地铁施工封闭的道路已经彻底打通,最新铺设完毕的道路焕然一新,两侧道路上的标识标线也已经施划完成,仅仅剩下路中央的隔离护栏有待安装。而在卫津路靠近天津大学一侧,“重见天日”的卫津河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亮相,洁白的护栏和灯杆,让不少市民纷纷感叹,“以前我们晚上经常在这里遛弯,没想到地铁施工完,还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漂亮的卫津河。”刘大爷与老伴儿看着家门口的新变化,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地铁7号线天津大学六里台站位于卫津路与鞍山道交口以南,车站沿卫津路方向布设。站体两侧既有百年名校——天津大学、海河传媒中心等重要企、事业单位,同时周边居民小区稠密。卫津路作为城市主干道,是本市南、北方向的交通动脉。

  前期,由于地铁施工需要,对卫津路(天津大学东门至鞍山道)原有道路进行压缩,同时利用卫津河修建导行路供过境车辆、行人通行。经过土建、道路、园林、交通设施等相关参建单位的通力配合,最终完成了车站、道路、河道恢复施工,与此同时道路两侧园林绿化恢复初见成效,实现了天津大学六里台站永久性的退路、退围。

  接下来,项目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海光寺站、福安大街站及鼓楼站的退路工作,为津城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

  揭秘天津大学六里台站建设过程

  天津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是贯穿城市南北的骨干线路,其建设和投运,对完善城市轨交、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建八局承建的7标项目包含六里台站、8号线代建站及外电源工程,兼具超长站体结构、超深基坑等特点,是全线施工复杂程度最高的标段之一。

  在市中心做“心脏手术”

  作为天津地铁7号线与8号线的换乘枢纽站,六里台站是全线施工难度最高的“卡脖子”站点——7号线六里台站全长520米,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最长的地铁车站。代建8号线六里台站基坑深达33米,相当于在地下建一座11层高楼。

  “两座地铁站在天津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相邻而建,就像在市中心做一场‘心脏手术’,既要保证交通‘大动脉’畅通,又要让地下‘长’出一座地铁车站。”项目总工李兵望着导行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说道。

  为保障天津市中心的“大动脉”卫津路双向7车道不断流,李兵大胆提出填河筑路的“手术方案”——将卫津河700米明河改为暗河,即把原有河道断流抽水,铺设两排直径2.8米的巨型圆管涵作为新河渠道,再覆土修建导行路。“汛期不等人,我们必须抢在汛期前完成通水,否则上游河道将会成为‘堰塞湖’,两侧道路会有被淹没的风险。”

  为顺利完成任务,李兵曾带队多次前往唐山等城市调研,择优选用专业预制管道。如今,这段被“封印”五年的河道已经恢复原貌。

  深基坑下的“钢铁之战”

  “地连墙钢筋笼长38.3米,重约56吨,相当于10头非洲象。”项目经理马永生盯着图纸上的数据压力倍增。施工共需浇筑190幅地连墙,而紧邻卫津河的复杂地质——上层淤泥层易塌孔、中层粉砂层漏浆风险高,让施工如履薄冰。

  为攻克这一难题,马永生带领项目团队从泥浆配制做起,控制成槽速度、改进钢板接头工艺、定制吊装方案。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打造了全线施工样板。

  同样的地质难题还出现在车站B出入口施工中,项目成立QC攻关小组,创新研发了“浅基坑围护结构地下连桩墙新技术”,实现了施工快速便捷、止水效果好、墙缝无渗漏等效果。

  毫米级精度“分毫必校”

  “项目施工过程中一共需要10余次交通导行、30多个外部单位协调、6次管线切改——这是与城市的共舞。”项目副经理梁东明感慨道,“项目每一道工序都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就像是个精密仪器车间。”

  面对超深基坑盖挖逆作的变形控制难题,项目与天津大学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发静压式可回收分层孔压监测装置检测地连墙渗漏,并在基坑周边布设了549个点位,监测位移、沉降数据,精度达0.01毫米。梁东明手持监测数据图纸,起伏的曲线如同基坑的心电图:“任何异常波动都会触发预警,我们‘把脉’分毫必校。”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代建站主体结构施工宣告封底。“墙面平整度偏差必须控制在8毫米内。”梁东明手持靠尺,在33米深的基坑内俯身检查,他轻抚墙面,眼里闪着光,“你看这地面多平整,等地铁通车,我要带家人来感受一下我建的地铁。”

  记者 李文博

  摄影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