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晋察冀边区第八中学在献县正式成立,简称八中。八中初建,教员奇缺,当时冀中有名的作家如王林等人,大都在八中等中学兼课。1946年5月底,孙犁回到河间,帮助《冀中导报》编辑文艺副刊《平原》。同时,他受晋察冀边区第八专署专员鹿一夫亲自邀请,到八中做六班的国文课教员。他的兼课从6月开始,后因学校外迁,于7月末离职,前后总共一个多月。对孙犁来说,接手八中的教学工作,只是为了调剂生活,他的工作重点还是办杂志、调查采访和写作。
孙犁教的国文课,内容包括作品选读和写作等,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日常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实用文体的读写能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文艺文、应用文等,还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文学常识、浅显的语法、标点符号等。
不同于1944年之前,孙犁从延安再次回到冀中时,已是知名作家。《晋察冀日报》转载了他在延安创作的《荷花淀》《芦花荡》《杀楼》《麦收》等,其中《荷花淀》还被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播送,使他一时间家喻户晓。孙犁的文学成就让八中师生满怀期待,大家为此欢欣鼓舞。当孙犁在校长的陪同下走上讲台,首次与六班的60多名学生见面时,学生们对这位身材高挑、充满文人气质的作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渴望从他身上获取写作知识,学到驾驭文学的本领。
孙犁的教学确实令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不仅扎实地传授基础知识,更以其生动鲜活的写作教学方式,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课堂记忆。结合《荷花淀》的创作经历,孙犁告诫学生,“好的作品来源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和实践”,自己之所以能写出来这篇作品,是因为多年生活在冀中,尤其在白洋淀工作的一年间,他从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汲取了大量营养。他强调作者和群众之间是鱼水关系,如果没有这段接触群众的经历,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作品不可能问世。同时,他还说,“有了大量、雄厚的写作素材,没有掌握写作技巧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能工出巧匠,要多下功夫、多动脑,多观察,多总结,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通过叙事、抒情、议论等诸多技巧,就能把素材升华,加工成文学作品。
再者,孙犁极力“提倡新文学思想”,讲自己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得到的启示。他要求学生“要用朴实的大众的语言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文字流畅,不要装腔作势,切忌是古非今,叫人很难读懂”。
1946年,孙犁在担任《冀中导报》副刊编辑期间,根据冀中区党委的要求于7月创办了《平原杂志》。在这份杂志中,有四期设置了与学生相关的专栏或专题,反映出孙犁在八中兼职教学经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期开设《儿童读物》专栏,刊载了《毛泽东的相片》;第四期同时设置《中学生园地》和《童话》两个栏目,前者收录了六中、七中和八中学生的五篇习作,后者刊登了赵景士的《月亮底下的孩子们》与残芒的《唐小澍》。此外,第二期刊发了陈肇创作的十六首儿歌,第五期则登载了乔木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和房亚田的《谈谈作文》等指导青少年写作应用文的文章。
孙犁这样做,源于他在育德中学读书时接受的语文学习观念,即中学生要时刻关注外面的世界,学以致用,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点,孙犁在同口小学教书时通过给学生介绍左翼文学作品和苏俄名著的方式实践过了。在八中的课堂上,他也是如此。
孙犁通过与中学生的深入接触,对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诉求有了直观了解,并将这些年轻学子视为《平原杂志》重点培育的读者群体和潜在作者来源。在这一编辑理念指导下,《平原杂志》逐渐发展出双重功能:既作为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重要刊物,通过刊载新闻时评、思想漫谈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深化对现实的理解;又成为学生习作发表的实践平台。就此而言,《平原杂志》和孙犁求学时期接触的《育德月刊》有相似之处,这也可以看做是他对育德中学教育理念的一种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