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家“假装上班公司”火了,办公区里面有不少整齐工位,两个多月来已有三四十人前来付费30元打卡“上班”。少数是确实不想工作的,其他多为暂时没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渴望一个舒适且便利的办公空间。虽然是“假装上班”,但也是有要求的,比如不能迟到、不能玩手机、不能抽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要有事情在做。
过渡期刚需,理解认同
●每天被家人追问,花30元拍个工位照发群里,耳根立刻清净。这钱比心理咨询便宜多了。
●在家办公总被猫踩键盘,咖啡馆吵还贵。这里30元有空调、WiFi、静音环境,效率翻倍!说是“假装”,其实比真上班还专注。
●在家憋到抑郁,来这里至少有人一起拼外卖、聊求职。保持工作节奏,避免躺废,就像演员穿戏服才能入戏!
●图书馆抢不到座,共享办公月租3000+。30元/天的工位是普通人能负担的最优解,别“何不食肉糜”!
自欺欺人,当心骗局
●花钱演戏骗家人?今天假装上班,明天是不是要假装年薪百万?
●每天贴钱上班,自我感动罢了!沉溺在扮演员工的幻觉里,反而忘了真找工作才是正事。
●这种公司能火,说明对“有用”的定义病态到极致。
●不少商家提供代缴社保、伪造工资流水服务,可能面临骗保资金追缴、高额罚款甚至被用人单位追责的风险。
盘活资源,支持年轻人重新出发
一些年轻人压力大,空窗期没着落,家里催社会看,找个地方待着总比躺家里强,这需求是实打实的,但靠“假装”终究不是办法,每天倒贴钱演给谁看?演久了,真本事没长进,谎言倒可能越滚越大。更可怕的是,一些机构借着这个由头,干起了违法的勾当,这才是真正害人。
可以盘活公共资源,利用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闲置区等为年轻人提供场所,可以嵌入短视频剪辑、AI工具等实用培训。还可以鼓励企业向过渡期人才开放些临时性岗位,给年轻人重新出发以支持。 整理 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