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灭火”到复核 武大纠错之路刚起步
日期:08-03
2025年7月25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风波迎来一审判决。法院认定,无法证明男生肖某某存在性骚扰行为,驳回了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距离2023年7月事件爆发已整整两年。一周后,承受巨大舆论压力的武汉大学于8月1日作出回应,宣布组建工作专班,同步启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的复核调查,以及对杨某某涉嫌违反学术规范问题的调查。
事件源于一场误会。2023年7月,杨某某将对座肖某某因严重特应性皮炎发作而不断抓挠腿部的动作,解读为“持续摩擦下体”。她拍摄视频,要求惊慌的肖某某写下包含“下流行为”字样的道歉信,随后在网络上公开指控其性骚扰,引发大规模网络声讨。
面对汹涌舆情,武汉大学在2023年10月13日迅速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通报中给出的理由仅是模糊的“存在不雅行为”。这一仓促决定彻底改变了肖某某的人生轨迹。据肖母披露,武大相关负责人事后曾私下表示:“可以排除性骚扰,记过处分是为当时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措施。”若此说法属实,意味着校方在调查初期可能已知晓难以认定性骚扰,却因舆论压力牺牲了个体学生的权益来“灭火”。
武大此次启动复核是纠错的必要一步,但关键疑问仍待解。这份仓促“灭火”处分导致肖某某学业中断、人生轨迹被毁、家庭陷入困境,复核后如何补偿?若撤销处分,档案污点如何彻底清除?复核能否触及当年仓促处分决策的责任人?是否会建立机制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校方当年火速处分肖某某,为何对杨某某涉嫌煽动网暴及长期存在的论文严重注水等学术不端指控,直到舆论倒逼才启动调查?
不当指控成本低廉、网络暴力产业化且追责困难、单位在舆情压力下仓促处理等系统性的问题,也需要破解。在司法层面,杨某某对抓痒动作误判可以理解,但其后续行为如剪辑视频网络指控,精准曝光引发致死性网暴的行为,如何界定责任?在制度层面,需要教育部将诚信记录严格纳入升学审核,网信部门强化平台对网暴首曝者的溯源追责。
武大终于启动了复核程序,但这只是开始。图书馆或许恢复了平静,但档案中那道为“灭火”而生的处分决定,依然悬在肖某某头上。网友的追问并未过时:“法院还了清白,但肖同学的人生能重来吗?”工作专班的调查是起点而非终点。武大能否顶住压力,以撤销错误处分、严查学术不端、明确责任划分的实际行动,来修复受损的公信力和程序正义?这不仅关乎肖某某个人损失的挽回,更关乎一所高校对法治原则的坚守,以及防止下一个悲剧发生的决心。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