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脍炙人口,现代读者容易对诗中的“瑟瑟”产生误解,以为指的是水上的波纹在夕阳下颤抖的样子。其实,这里的“瑟瑟”指碧绿色,正和红色相对照。唐人称一种外来的碧色宝石为“瑟瑟”,诗人便用它来比喻江水的颜色,正写出水光莹澈闪烁之美。韦庄诗“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亦用此喻。《杜阳杂编》写到,同昌公主的嫁妆里有质地轻薄透明的“瑟瑟幕”,也是因为和瑟瑟具有相同色泽而得名:“向空张之,则疏朗之纹,如碧丝之贯真珠”。瑟瑟不仅被唐人用来比喻水色、晴空,还用来比喻细筛的碧绿茶末。
敦煌写本收录了一首《瑟瑟咏》:“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世人偏重此,谁念楚材贤。”诗中描写了瑟瑟的华美和珍贵,“色如青霄”更是体现出它有着独特的青碧色彩。杜甫在《石笋行》中写道:“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在《酉阳杂俎续集》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意思是在四川的石笋街一带,雨后常常会捡拾到各种颜色的珠子。古人认为,瑟瑟可能就是其中的碧色珠。
这些珠子看似来源神奇,其实因为石笋街是历代西域商人运输货物的集散地,年深日久,不免有珠宝遗落在沟渠里、石缝间,下雨时便会被冲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瑟瑟作为舶来品的历史,《北史·西域传》载:“波斯多瑟瑟。”《旧唐书·西戎传》关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有描述:“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产自西方的瑟瑟主要通过丝路贸易传入中原,但在我国本土也曾发现过瑟瑟,《旧唐书·德宗纪》称:“陕州观察使李泌奏卢氏山冶出瑟瑟,请禁以充贡奉。”
关于瑟瑟的材质,历代中外学者多有争议,以往曾有观点认为,瑟瑟可能是波斯语“绿松石”的译音,但绿松石在唐代人看来并不算珍稀,现在主要集中于蓝宝石、祖母绿、天青石等说法。古籍记载中,瑟瑟虽价值连城,也不过是帝王炫耀富贵的工具。唐玄宗和杨贵妃去华清池游玩时,一路上“遗钿堕舃,瑟瑟玑琲,狼藉于道”,玄宗还命人在浴池中用瑟瑟、沉香垒成小山,模仿神话中的仙山瀛洲,尽显皇室奢华。陆龟蒙有诗咏之:“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棹时敲瑟瑟山。”然而,在唐敬宗时,福建盐铁院官卢昂因贪赃被捕,在家中竟搜出其大如斗的瑟瑟枕,连宫中也没有这样的贵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