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积贫积弱、风雨飘摇中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无论他在俗还是出家,无不表现出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的赤子情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弘一大师在民族危亡之际“共纾国难于万一”的献身精神,感佩大师“高标矗劲节”“殉教应流血”的凛然气概,愈加激发起国人的爱国热忱,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信念。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他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变革时弊、振兴国运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叔同治学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的多事之秋。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其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于1895年5月在北京发动各省1300余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对日签订和约, 要求变法图强。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李叔同的内心十分焦虑。他对康梁维新变法的主张表现出深深的赞同。
1898年李叔同在应天津县学课试的文章中说:“闲尝读史至齐威王宣王世。而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邱山。三军之众,疾如锥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窃叹齐以弹丸之邑,何竟若是之繁盛乎!而不知溯其兴国者有管仲,溯其保国者有晏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管仲晏子合论》。李叔同通过论述历史就现实情景立论。他渴望当今时代能有管仲、晏婴一类政治家改革家出世,以重振日渐衰颓的老大中华,拯救危难的祖国。
据其口述、由胡宅梵记录整理、并经本人改正的《记弘一大师之童年》一文中说:李叔同“闻康有为戊戌之变政,似有合乎怀抱,于焉救世之心,亦日甚一日”。当时,他对人说过这样的话:“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李叔同还在一方闲章中公开宣称“南海康君是吾师”。李叔同在彼时彼地刻下这方闲章,除了有对康有为书法理论主张的推崇和对康有为佛学思想的揄扬,无疑地,也包含着对康有为(以及梁启超)维新变法之举的首肯。但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百日即遭失败,这就更增加了李叔同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忧虑。他在政界也认识一些人,如他家的世交李鸿章,和另一政要王文韶。但看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时的表现,也使他失望了。正是这个李鸿章(还有王文韶),和盘踞在紫禁城里的奕訢、荣禄等后党人物沆瀣一气,支持叶赫那拉氏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这般情景,使李叔同痛切地意识到:“北方事已无可为!”就是在这年的10月间,李叔同中止了县学的学业,奉母携眷离开天津,去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