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珊瑚的故事里,最有名的当数西晋时期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王恺的外甥晋武帝暗中相助,赐给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枝柯扶疏,已是世间罕见的宝物。不料,当王恺向石崇炫耀时,石崇却随手用铁如意将它击碎,并说:“这不算什么,我再还您一株。”他命人取来许多珊瑚树,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之多,光彩耀目,远胜于王恺得到的宫中珊瑚。石家豪奢可见一斑。
《西京杂记》记载,在汉宫积翠池中有一株一丈二尺高的巨型珊瑚树,叫“烽火树”,相传是南越王赵佗进献的珍奇之物。它共有3条主枝、462条侧枝,夜间闪烁着光亮,像是要燃烧一样。东汉初年,南海向汉光武帝进贡过一株形态奇特的珊瑚,因其天然生成女子形状,故被称为“珊瑚妇人”。这株珍奇的珊瑚被陈设在皇宫大殿之前。而到了汉灵帝时期,这株珊瑚忽然光彩全无,形如枯死,这一异象被视为汉室衰亡的征兆。
古人以为珊瑚是一种生于海底的“树”,其实它是由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珊瑚虫群体通过分泌碳酸钙骨骼,经长期沉积聚结形成的生物矿化结构。古籍中记载,“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今伊朗)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来。”实际上这两国并不是珊瑚的主要产地,而是珊瑚从地中海地区传入中国的商业集散地。据三国时期成书的《南州异物志》记载,在大秦国(罗马帝国)所辖海域有“珊瑚树洲”,距离陆地七八百里,珊瑚生长在二十丈深的海底岩石上,当地渔民用铁网将初生的珊瑚罩住,让其枝干从网格中自然生长。几年后待珊瑚变得坚硬且色泽鲜艳后,再用大船系住铁网,借助绞车的力量将整株珊瑚从海底“拔”起。不过,这一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力道,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珊瑚在网中断裂,因此完整高大的珊瑚尤为珍贵难得。《新唐书·拂菻》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铁网珊瑚”后来便用来比喻搜罗珍奇或网罗人才。几千年来,人类的过度捕捞令珊瑚虫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全球变暖、海水污染等影响也导致大量珊瑚失去生机,这一严峻现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警醒。
在古代,珊瑚除了用于摆设,也常用来制作首饰和日用器物。珊瑚翘、珊瑚钩、珊瑚枕、珊瑚鞭等等,都是诗文中描写富贵生活的点缀。在镜奁流行之前,贵族女子以珊瑚枝做挂妆镜的架子,《河中之水歌》写的“珊瑚挂镜烂生光”,描述的便是此景。《归田录》记载,北宋大臣钱惟演素以节俭著称,对家中子弟用度管束甚严。他珍藏有一件珊瑚笔格,视若珍宝。钱家子弟为获取零用钱,便想出一条“妙计”:先是偷偷将笔格藏匿,佯装失窃;待钱公悬赏寻物时,再假装“偶然发现”将其送回,以此领取赏钱。据载,这般“珊瑚失而复得”的戏码,一年之中竟要反复上演数次。
清代帝后和高官都用珊瑚作顶戴、朝珠,然真伪难辨之事时有发生。乾隆年间,学者庄存与受命主持浙江科举,巡抚欲行贿赂遭其严拒。后巡抚改赠一顶二品朝冠,庄存与见其形制平常,误以为寻常之物便收下。后经人点破:“此冠顶乃真珊瑚,价值千金!”庄公闻言当即原物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