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又见甲秀楼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不难想象,一处颇有名气的古建筑,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一抹亮色,成为人们心中的天际线,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感到自豪……

  位于贵阳市的甲秀楼,被称为“黔南第一楼”,来贵阳的人大多都要到此打卡留影。几年前,我曾到贵阳,想去甲秀楼,但行程太紧只得作罢。无奈之下,当地文友开车带我们从甲秀楼前的大街上匆匆而过。我远远地看着甲秀楼,投去深情而又略带遗憾的一瞥,不过匆忙中,甲秀楼的模样还是深深印在脑海里……

  不久前,又来贵阳,为了弥补上次的缺憾,我抽出半天时间专门游览甲秀楼。恰好,我住的地方离此楼很近,于是,我沿着穿城而过的南明河,向着下游走来。穿过繁忙的街衢,来到甲秀楼景区,见到一座高大的牌坊矗立在广场上。牌坊大门上方“城南胜迹”四个大字据说出自苏东坡之手,写得潇洒飘逸,令人回味。据说,贵阳自建城以来,这一带修建了许多名胜,如今已成为贵阳城南的胜境。其中,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翠微阁等被称为“小西湖八景”。所以当地人常说:没到甲秀楼,白来贵阳走。

  穿过牌坊大门,走上浮玉桥。此桥用花岗岩建成,造型别致,宛如玉龙般浮在水面,是连接甲秀楼与河岸的通道。漫步于桥上,仿佛置身于远去的时光里,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岁月的沉淀,忘记了眼前的喧嚣和烦恼,独享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随着人流继续前行,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古香古色的亭子,其上方翘起的檐角,像一只落在桥上就要起飞的水鸟。亭子中间写着“涵碧亭”,亭子两侧的石头柱上写着一副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作者将亭子上的飞檐翘角形象地比喻成莲花瓣一样伸展,游人穿行其间,宛若置身莲瓣之中。

  穿过亭子前行几步,甲秀楼就梦幻般地出现在眼前。如再次相逢的老友,我非常兴奋,驻足观望:深红色的楼体,乳白色的石柱,岁月在它身上留下斑驳的痕迹,也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韵味。甲秀楼设计独特,造型精美,上面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以雕花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显得挺拔而优雅。这种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绝无仅有,既显轻盈,又稳如磐石。绿瓦红墙与南明河上的清波相映,构成“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的意境。甲秀楼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贵州巡抚江东之主持建造,取名“甲秀”,意为“科甲挺秀”;而整座楼建于南明河道中一块被称作万鳌矶的巨石上,有“独占鳌头”的寓意。看来当年的建造者们,为此地文风兴盛也是匠心独具,鼓励学子们发奋学习,科举高中,造福于桑梓。

  明朝之前,贵州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于中原地区。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为稳定云贵地区而“调北征南”,从江浙一带派来几十万大军驻扎于此,后来又有许多饱学之士从内地迁到此处。甲秀楼建好后,成为许多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文人墨客的到来,为甲秀楼留下许多碑记、丹青、诗联等。甲秀楼正门两侧,有一副长达206字的对联,吸引着许多游人的目光。它出自清代楹联大家刘韫良之手,上联描绘了贵州的地理形胜与自然景观,下联追述了贵州历史的纵深与人文的积淀,气势恢宏,结构精巧,意象丰沛。将甲秀楼从地理地标升华为精神地标,激励后人,重新审视贵州的边陲价值。

  走进楼内,见到陈列的一些明清时文物,墙上镶嵌着字体遒劲的碑记,既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句,也有对黔南文化的记述和追忆。甲秀楼自建伊始,贵州文风日盛,“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贵阳乃至贵州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人物。到清末,贵州出了三状元、一探花,近千名的进士和举人。这些碑记用隽永的文字,默默讲述着贵阳前世今生,记录着甲秀楼曾经的辉煌,让游客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古楼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其实,甲秀楼早已超越一座古建筑的物理存在,它既是南明河上刻在木石上的“史书”,也是贵阳人心中的精神原乡。望着门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想,在许多人心中,占据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制高点的恐怕还是甲秀楼……

  来到楼外,走上浮玉桥,抬眼望去,暮色中的甲秀楼倒影映在河水中,随水波轻轻晃动。那时,我觉得它早已不是单纯的楼阁,而是化作一枚时光的琥珀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浮。回眸桥下,清澈的南明河水正不知疲倦地流淌,涌起的浪花不断牵动身后的波浪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