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英人文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天津市少年宫)师生创作的作品应邀参展。这些由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用笔墨勾勒、用剪刀雕琢的作品,讲述着灵动鲜活的中国故事。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是天津小孩儿从小就会唱的童谣。赵罡老师把有趣的童谣用剪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幅剪纸作品中,灯台上添加了很多吉祥元素——莲花、铜钱、蝴蝶、寿字、云纹等。这些吉祥纹样环绕,把“多子、多福、多寿、多财、高升”集于一身,使童谣瞬间升格为“福聚一堂”的吉庆图。童谣中,小老鼠的那一跃,把中国人的祝福、哲思与幽默,轻巧地递到了世界掌心。外国友人一边看图,一边记录着作品的意义,他们被中国人的智慧、风趣、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创造美的技能所折服。
此次参展的30余幅作品,是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7名教师及16名学生的心血之作。这次展会,师生们不仅收获了专业的学术指导,还荣获了多方面荣誉证书。这不仅是对他们创作成果的肯定,更是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的生动缩影。展览期间,不少英国师生特意带着笔记本记录作品细节,还有观众利用翻译软件逐字查询画上题跋诗句的含义。中国书法的每个汉字都像一幅小画,线条里藏着中国人的哲学;国画“以笔墨为骨、意境为魂”,一笔一墨皆是中国人对自然与生活的诗意凝视;篆刻作品虽小,却藏着“方寸之间见天地”的智慧,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字密码”;剪纸作品中“圆如满月、尖如麦芒”的细腻,更是让英国观众惊叹不已。
从天津到赫尔,从课堂到国际展厅,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用笔墨、剪刀、刻刀架起了一座文化之桥。
记者 任悦
图片由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