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选材如烹佳肴精挑细选好食材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24版:小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三年二班师生在语文课上分享和阅读《今晚报》“小作文”专刊。

  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其精髓是对食材品质的严格挑选;一篇动人的记叙文,其根基是对生活素材的慧眼筛选,不能随意堆砌,需要同学们像严苛的大厨甄选时令鲜蔬、优质肉品一般,从身边的人物和事例中反复掂量、比较、筛选——只留下最具新鲜度(真实)、最富营养价值(有意义)、最能激发味蕾(打动人心)的“好食材”。如此,方能烹饪出好习作,成就醇厚滋味。

  “写什么”首要选好“食材”

  写作如烹小鲜,倘若食材不新鲜,再高超的厨艺、再精妙的调味,也救不了一桌寡淡。因此,同学们在动笔之前,先要像厨师那样挑挑拣拣:哪些菜最鲜嫩?哪条鱼最鲜活?把“写什么”这一步做扎实,习作便已赢了一半。

  优质素材的提炼,在于细致的观察、鲜活的想象,以及深切的个人体验。其中,体验尤为重要,即亲身经历后所产生的感受。正因自身饱尝过酸甜苦辣,方能推己及人,体味他人心境。例如,你曾深吸过兰花的清幽、水仙的芬芳(经验),方能感知他人捧花轻嗅时的陶醉(体会);你亲口尝过一道菜肴的滋味,才能真实地描摹父母吃时的神情与满足;你亲身挥动扫帚清过积雪,方可精准刻画同学扫雪时呼出的白气与脸颊的红晕。

  所以,上佳的写作“食材”应该具备四点特征:一是新意,或是发掘崭新的题材,或是在老题材中开辟独特的视角,避免乏善可陈。二是曲折动人,情节要引人入胜,情感要饱满充沛,力避平铺直叙。三是小中见大,善于从看似微小的切口,例如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切入,折射出更广阔的人生况味或社会图景,力戒空洞无物。四是视角开阔,素材的视野应超越家庭和校园的小天地,放眼社会、自然、历史等更丰富的维度,让习作拥有宏大的背景或深邃的底蕴。

  可见,好习作宛如一席精心设计的盛宴,需要主料与辅料的巧妙搭配、冷盘与热炒的和谐呼应。素材亦是如此,新鲜精良“食材”固然关键,更需用心构思其组合,使其互为映衬、层次丰富,“食材”精选与巧思并重,方能色香味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怎么写”关键选定“主菜”

  明确了“写什么”,接下来才是“怎么写”,如同选好食材,下一步才是烹饪佳肴。但无论如何写,关键是要选定“主菜”——即习作的核心内容或焦点素材。

  例如,老师布置“我看见……”这类半命题观察习作,本意是引导学生练习观察。然而,同学们常感困惑:“到底该写看见的什么呢?”“是写所有看见的东西,还是聚焦某一次经历?”甚至反而陷入了迷茫:似乎万物皆可入文,却又仿佛眼前空空,无从下笔。

  当孩子苦于找不到素材时,一些家长常会提示“好写”的内容。所谓“好写”,往往是那些众所周知、缺乏新意的题材,这恰恰与优秀习作的要求背道而驰——“好写”不等于能“写好”。有家长在指导孩子写习作时,习惯性地将“写不出”归咎于孩子“不认真观察”,并试图通过刻意的“观察训练”来弥补。例如观察一盏台灯,家长可能详尽指导: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关注大小、颜色、功用、材质……这种程式化的要求,无形中框定了孩子的视线,剥夺了其自主发现的乐趣。事实上,孩子并非“看不到”家长认为该看的东西,只是他们的兴趣点另有所在。

  有一个普遍的例子,员工问老板:“您家的沙发套为什么选酱紫色?”老板惊讶:“是吗?妻子买的,我从未留意过。”难道老板缺乏观察力?当然不是。他的“观察力”只是优先分配给了他所关注的工作事务上,而非家庭生活琐碎的细节。

  因此,对于同学们而言,在寻找“主菜”素材之前,更需要先了解自己:我平时自然留意什么?我对哪些事物真正感兴趣?从实用角度讲,这有助于日常建立属于个人的“影像素材库”,为未来的写作储备真正有价值、能打动人心的内容。从“我”的兴趣和新颖视角出发,才能找到独一无二、值得烹饪的“主菜”。

  “细节”让菜肴有了“至味”

  选好核心素材的“主菜”之后,那么细节描写就如同烹饪中的调味料,能让一桌菜肴从平淡无奇变得“有味”乃至“至味”。

  试比较这两句话:桌子上有一杯饮料;桌子上有一杯可乐。两个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第一句中的“饮料”是抽象总称,读者脑中难以形成具体画面——是何种颜色?何种口感?一片模糊。而第二句的“可乐”,瞬间唤起具体联想:深褐色的液体、杯壁附着的气泡、甜中带涩的清凉口感……一个精准的名词,胜过十个模糊的概括。好的文字能直接激活读者的感官,构建生动画面。

  古典诗词深谙此道,例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寥寥八字,不仅勾勒出鲜明红与绿的色彩,更暗含了时间流动的动态意象——樱桃由青涩渐染红晕,芭蕉叶日渐舒展、浓郁欲滴。这便是细节的力量:它不只是静态画面,更能传递动态过程与生命感。相反,过度依赖“各种”“很多”“到处”等模糊词汇,例如“到处都是很多的各种人”,只会让文字苍白无力,令人不知所云。

  烟花刹那的绚烂绽放、闪电划破夜空的刺目光芒、起跑线上紧绷肌肉的瞬间爆发……生活中无数“一瞬间”的精彩,都依赖于细节的捕捉与呈现。优秀的习作不仅需要画面感,还需“特写镜头”般的聚焦,如同体育赛事回放中的慢镜头,能分解瞬间动作,展现关键细节。在写作中,这便体现为对核心场景、动作、神态或物品进行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关键。

  可见,细节是习作中最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元素。同学们平时要多读——于经典中品味细节描摹的精妙、多记——积累鲜活的感官印象与具象词汇、多写——在练笔中尝试聚焦与刻画,养成在阅读中敏锐捕捉细节、在写作中自觉运用细节的习惯,这是提升文笔的最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