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鞑靼部首领俺达汗在久围大同不克之后,移寇东去,自古北口长驱,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算,明军一触即溃,立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兵锋直指京畿,京师戒严。
彼时的大明京师,自土木堡之变后久未遭兵祸,嘉靖皇帝急忙下令各镇边军入京畿勤王,此时的明军边帅仇鸾在居庸关暂住听征,当俺达汗突袭进入京畿后,仇鸾听诏八月十七日(戊寅)从居庸关出发,八月十八日(己卯)抵达通州列阵,仅仅一天一夜,急行约150里(此为明里计数,1明里为180丈,约合现代560米),救援速度之快让嘉靖皇帝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么,昼夜奔袭150里的急行军,在古代军队中是否很难实现,古代的急行军一天大多能走多少里?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尉缭子》
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里至40里速度。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不断发展,但是自秦汉到明清,关于行军速度这一方面,一直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尉缭子》中提到的行军速度,也是古代军队普遍的速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古代行军条件上说起。
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都是决定军队行军速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条件在古代都饱受制约。
在古代,道路条件相对十分恶劣,一支庞大的军队行进时会面临诸多困难。而行军速度的快慢往往取决于其中最慢的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古代行军辎重的运输一般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当辎重部队行进时,道路已然经过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会显著延缓军队的行进速度。
在影视剧中,士兵们甲胄齐整地行军是常见的场景,但在古代战场上,这种情况却很少出现。古代的甲胄重量很大,即便是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因较为轻便而被推广的布面甲,也有20多斤的重量(《明会典》:“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加上其他的武器装备,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因而,古代的士兵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一般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至于兵士,则需要尽量节省行军中的体力以保证在肉搏战中能拼尽全力。
游骑、侦骑的探查确保了大军行军路上的安全,也迟滞了大军整体行军的速度。不过事有例外,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况,轻装上路的军队也可能达到日行百里。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舍弃辎重,缩小探查范围,只是为了某个迫切的目标进行急行军,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也算不上稀奇。
同光元年(923)十月,梁晋争霸进入后期,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命令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李存勖否决了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后窥伺梁军的建议,下令李嗣源丢弃辎重、攻城器械等物资,轻骑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李嗣源前军倍道兼行,初九日抵达汴州,不到十日内后唐前军纵横数百里疾进,完全打破了梁末帝朱友贞的部署,兵临城下之际,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李存勖挥斥方遒、李嗣源奔袭灭梁的故事磅礴至今,不过李存勖、李嗣源此举并不冒进,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彼时后梁各路大军在外难以支援,后唐军又素来耐苦,李存勖才得以灭梁成功,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特殊的战场形势,这样丢弃辎重强行军的战法几乎是自取灭亡。
总的来说,在种种制约下,古代军队“常行军”的每日不过三十里到四十里左右,而一日行军一百多里,几乎是丢弃物资、轻装简行之后所能达到的行军速度极限。
湘桥蓬蒿人(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