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洪迈:“毒舌”赛道我没有对手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23版:文摘       上一篇    下一篇

  (资料图片) 汉长弧长内三穿铜戈。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果古代有微博,南宋的洪迈绝对是那个每天发十几条、粉丝百万、动不动就上热搜的毒舌博主。他的日常就是:早上怼商鞅,中午嘲李广,下午给曹操差评,晚上还要科普宋朝冷知识。关键是吐槽都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让你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

  这位洪迈,可不同于那些科举屡屡不中的悲催文人,他是正经八百的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其父洪皓曾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载而不屈,时人誉为“宋之苏武”;两位兄长更是了得:大哥洪适当过宰相,二哥洪遵官至右丞相。

  相较之下,洪迈的仕途虽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却也只能算是“稍逊风骚”。但他另辟蹊径,靠“笔杆子”为后世称道!而真正让他出圈的,是他那部被誉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的《容斋随笔》。

  “意之所之,随即记录”,所以叫随笔。洪迈在浙东当官时疯狂收集天下奇书,花了20多年整理,全书50万字,1220条笔记涵盖古人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问世后大受好评,历代重刻不断。《四库全书总目》评价:

  “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读书者必当取资焉。”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也曾反复研读《容斋随笔》,甚至在床头放了整整37年。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让洪迈这位“毒舌博主”的影响力延续了800多年呢?

  考据狂魔在线打假

  洪迈的第一个身份是“考据狂魔”。这位严谨博主对历史谣言零容忍,看到不靠谱的记载就浑身难受,必须发条“微博”澄清一下。

  比如商鞅“徙木立信”,洪迈考据竟是山寨吴起创意。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担心百姓不信新法,于是徙木立信,从此新法畅行无阻。只是这波操作在洪迈看来却十分眼熟,没错,这完全是来自吴起的创意!原来,吴起在魏国西河当官时就玩过这招:某天夜里在南门外立了根表柱,宣布谁放倒柱子就给长大夫的官职。民众都当是玩笑,偏有个实诚人真去试了,结果吴起二话不说直接兑现承诺。可惜吴起的故事没火起来,倒让商鞅这个盗版故事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原创,还青史留名了。

  再比如,关于李白之死,民间传说都是“李白醉后捞月而死”,颇具浪漫主义气质。

  洪迈则用文献资料狠狠戳破了这一美好幻想:

  “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们都瞎说!根据李白族叔李阳冰和好友李华的记载,李白是病死的,死前还在修订诗集。所以说,道听途说,还不如两篇能够互相印证的文献来得靠谱。此外,他还不忘补刀说:那些编故事的,把李白写得跟神仙似的,就跟谣传杜甫喝白酒吃牛肉胀死一样滑稽可笑。怎么你们吃瓜群众是在场呢还是咋滴?

  洪迈还考据了“绿竹青青”跨越千年的植物学冤案,堪称最早的“学术打假”案例。

  《诗经》里有“绿竹猗猗”的名句,明明是夸君子如修竹般挺拔的风度,结果汉代学者脑袋一拍,硬是把“绿竹”说成是野草!他们信誓旦旦:“北方哪有竹子?‘绿竹’必是王刍、萹竹!”对此,洪迈相当不满,随即甩出两份材料:

  《汉书》明确记载名将寇恂用“淇园之竹”造箭百万,总不能是用野草当箭使吧?

  《诗经·卫风》里姑娘拿竹竿在淇水钓鱼的场景,难不成是在把野草当甩竿?

  最损的是洪迈反问:“野草配得上‘猗猗’的挺拔吗?”这波打脸,直接把汉代学者的“植物学水平”钉在了竹子上。

  毒舌评论家上线

  如果说考据只是洪迈的副业,那吐槽绝对是他的主业。比如,他吐槽李广:

  “李广这个人啊,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没升官,从军四十年,五征匈奴,打了一辈子仗,未录尺寸之功,可真够背的。你看他带兵,迷路了害怕被史家编排,最后自杀了。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啊!”

  当然,洪迈尖锐地指出,问题所在,主要还是汉文帝“失材”:之前就有才华不比贾谊差的贾山上书建言,献上治乱之道,照样没捞到一官半职。所以“李广难封”并非实力不够,而是领导的锅——就差直接说皇帝实在没眼光了。

  《容斋随笔》里还记载了一个细思极恐的巧合:每当匈奴人来朝贡,汉朝皇帝就要准备后事……

  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正月,匈奴人欢天喜地来朝拜,结果当年十二月,宣帝就驾崩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匈奴人又来了,五月份元帝就跟着去了;最惨的是汉哀帝,大臣扬雄还劝他说让匈奴人来,结果正月匈奴人刚到,六月哀帝就领了盒饭。

  事情吊诡到洪迈都不知道如何吐槽:“事之偶然符合,有如此者。”这么惊人的巧合也是没谁了。这哪是来朝贡,分明是死神来了。建议大汉应该立个新规:匈奴使者来朝,先给皇帝买好保险!

  最狠的还是他透过现象看本质——吐槽曹操成也德行,败也德行。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当年曹操起于兖州这四战之地,却能以弱胜强、一统中原,关键不在险要而在“德”。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化政治合法性,明显德行有亏,全靠战略才能逆袭。等到赤壁之战,表面输给东南风,实则终于是败在人品余额不足!

  这波春秋笔法,完成了对曹操的“双杀”。果然靠缺德赚来的地盘,最后都变成人品利息还回去了吧。

  洪迈在书里还顺便吐槽了下司马迁数学不好。在《容斋随笔》里发现了一个惊天大“bug”:按照《史记》的算法,周武王之前的十五代帝王,个个都是超级寿星!平均每位活到100多岁,在位七八十年——这哪是帝王世系表,分明是修仙渡劫记录册啊!

  说明尽信书不如无书,就算是太史公写的历史,也不可尽信啊。

  资深生活博主

  不要以为洪迈只会怼人,他还是个资深生活博主,专门科普宋朝冷知识。《容斋随笔》就像一扇通往南宋的任意门,通过这位宋代士大夫的“微博”合集,市井百态、朝堂风云、诗词典故、民生疾苦,都被记录下来。八百年时光流转,这些文字依然鲜活如初,仿佛能听见作者在纸页那头谈笑风生。

  比如打喷嚏说“有人说我”,这个梗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代人打完喷嚏总爱说“谁在念叨我”,没想到这个习惯比《诗经》还古老!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挖出猛料:东汉郑玄注解《诗经》时就提到,当时人打喷嚏就说“有人说我”,还特别注明这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说法。看来这个梗从西周玩到南宋,当时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还有现在总有人争论繁体简体,洪迈要是看到准得笑出声。因为南宋人写字早就把“禮”简成“礼”,“處”缩成“处”,“與”减作“与”了。不过写奏折时还得乖乖用繁体——像极了我们现在正式文件不敢用网络梗、二次元缩写的样子!最绝的是洪迈考据出,这些“简体字”其实都是《说文解字》里的正牌古字。所以啊,文字简化这事,老祖宗八百年前就玩过了。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还记载了唐代选官的奇葩标准,简直是一场古代版的“偶像练习生”:第一看身材相貌是否伟岸英俊,第二考口才是否雄辩滔滔,第三验书法是否遒劲美观,第四测判状文辞是否条理通畅。通过者美其名曰“入等”,落选者则被无情地贴上“蓝缕”(破烂货)标签,而通过三项考试就能获得“拔萃”称号。

  令人痛心的是,到了宋朝,就只剩下看身材样貌这一条标准了,其他三项统统作废。

  影响千年的智慧

  洪迈的“毒舌”为什么能流传千年?因为他的吐槽不是为骂而骂,背后都是真知灼见。

  他怼李白捞月传说,是在反对神化历史人物;他嘲李广不得志,是在强调性格对命运的影响;他给曹操差评,是说权贵失德的后果。就连他记录的市井生活,都是珍贵的社会史料。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洪迈用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热搜榜”,用证据说话,用智慧吐槽,让历史在笑声中显露出真实面目。

  林生(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