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和诗更比原诗高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人说苏轼诗学白居易,学陶潜,学李杜,学韩柳,但不管他最初学的是谁,抑或博采众长,最后都成为了他自己,有了自己的长处和风格。苏诗的长处很多,比如善用比喻,长于理趣,豪放处如大江东去,细腻处似春蚕吐丝。还有一个,擅长和诗。

  苏轼一生坎坷,但却重情重义,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十分珍视,而对这种珍视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诗词,凡有寄赠,马上酬答,偶有触动,必会唱和,苏轼诗集中,以“和”“答”“次韵”等字眼开头的诗极多。和诗即依韵作诗,近似命题作文,如非主动,则如“戴着脚镣跳舞”,故好作品少。但苏轼能于不可为处而为之,不仅“为”得好,而且“为”得妙,“为”得和诗更比原诗高。

  苏轼最著名的一首和诗是《和子由渑池怀旧》。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由汴京去陕西赴签书凤翔府判官任,苏辙(子由)送至郑州,“话别郑原上”而返。苏轼不久收到弟弟《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韵脚是“泥、西、题、嘶”,苏轼依韵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歌把“话别郑原上”的人生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道出了漂泊者的无奈和怅惘。人们据此诗引申出成语“雪泥鸿爪”,将这种人生体悟巧妙地描摹成一副精神的图景,定格在了文学的画廊之上。

  苏轼有捷才,且敏感,善于在诗中借题发挥。熙宁六年(1073)十月,杭州某寺庙开牡丹数朵,知州陈襄(述古)作《冬日牡丹四首》,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作《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其一曰:“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到了元丰二年(1079),御史以“讪谤朝廷”等罪弹劾苏轼,制造了“乌台诗案”,此诗成了“罪状”之一。宋人《乌台诗案》说:“此诗皆讥讽当时执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据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十一引)御史提供的依据是,“化工”暗指新政,“不放闲花得少休”暗指新政频繁,导致民生疲惫,意思是苏轼此诗讽刺新政是追求新意、劳民伤财的行为。作为隔代君主,宋神宗与宋仁宗同为变法的推行者,仁宗从不“深文周纳”,求治太急的神宗却为一些望风承旨的人利用,苏轼不小心便成了“出头鸟”。其结果:御史为朝廷扳倒了异己,苏轼为文学贡献了名篇。

  严格的次韵要求下,哪怕填词,苏轼也能一骑绝尘。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黄州,和章楶(质夫)词,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人还是咏花?伤春还是惜人?此词是苏轼咏物词的巅峰之作,亦是咏物“最工”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道:“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