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电风扇再熟悉不过了。我8岁时,家里购置了一台落地式电风扇,方塔牌。那可是父亲托人才买到的,它不仅是全村的第一台,即便在全乡也是屈指可数的。
铁骨架、铁扇盘、铁叶片、铁底盘,新买的电风扇,厚实稳重,光彩夺目,引得左邻右舍都来围观。接上电源,按下乳白色的启动键,扇盘内的三个叶片迅速转动起来,伴随着“呜呜呜”的嗡鸣声,吹出源源不断的清凉之风。叶片的转速还可以调节,有一级、二级、三级,级数越高,吹出的风量越大。同时,这台电风扇还具备定时关机功能。更妙的是它还能摇头,让凉风均匀地吹向不同方位。如此一来,我和哥哥、妹妹之间再也不用为谁吹到的风多、谁吹到的风少而争吵不休了。
有了这台电风扇,夏天就好过多了。从酷热的室外回到家中,我会径直奔向它,按下启动键,清凉的风便扑面而来。晚上,一家人坐在门外吃饭,父亲会早早把电风扇挪到户外,放在凉床边。等到饭菜都上桌了,一家人都坐好了,他再开启电风扇,一来降温,二来驱蚊。一家人就在电风扇的陪伴下,吃着最简单的饭菜。
等到夜幕降临、繁星满天之际,就该去纳凉了。我家门前40多米远的地方便是塘埂,我们喜欢在那儿纳凉,电风扇也被挪到了塘埂上。如此一来,电源线就得更长才行。父亲不嫌麻烦,他将电线一节节地接长,只为让我们能吹到风,纳凉时更舒服。
塘埂上,萤火虫提着灯笼掠过稻浪,蛙鸣与扇叶的嗡鸣在晚风中糅合成安眠曲。母亲总坐在风道边缘的竹椅上,蒲扇起落间鬓发轻颤。身后是沉入墨色的村庄,身前是三个贪凉的孩子——风穿过我们汗湿的背脊,却绕开了她凝着盐霜的衣襟。
现在想来,孩子们似乎最怕热。每当电风扇开启时,我们都争着要坐到离它最近的地方。可奇怪的是,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父亲和母亲似乎都不怕热。尤其是母亲,她总会特意坐得远远的,让出风道,不挡我们的风,让电风扇尽可能对着我们吹。
她总说不热,可手里却总握着一把蒲扇,不停地给自己扇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