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明珠清辉照夜光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珍珠因光泽晶莹、质地坚润,被列入宝石的范畴,但它并非地质运动衍生的矿物宝石,而是生活在水中的贝类因异物侵入或病理变化,在壳中孕育产生的有机宝石。古人很早便发现了这一特性,《说文》称:“珠,蚌之阴精。”有的神话里则将珍珠的来历渲染得更为不凡,如《庄子》里讲述,骊珠价值千金,必须在九重深渊的骊龙入睡时,从它的颔下采得;《洞冥记》称,南海里生活着鲛人,哭出的眼泪可以化成珍珠。

  柔和的珠光令人联想到月光,古代还有珍珠“映月成胎”的传说,珍珠也被称为“明月之珠”。典籍中常将珍珠写作“真珠”,并以珠作为其他宝石的代称,如云母别名云珠。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在我国,从沿海到内陆江河都有产珍珠的记载。先秦时期,水系丰富的楚地盛产珍珠,《战国策·楚策》载:“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南朝梁《述异记》曰:“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古人将珍珠分为九品,直径超过一寸五分、外形浑圆且有光彩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似覆釜的叫“珰珠”,质量更次的则有走珠、滑珠、磊螺珠等称谓,最差的叫“葱珠”。

  相比金银宝玉,珍珠的采捕相对比较容易,数量也更多,帝王豪贵之家俨然用之不尽,相关记载令人咂舌。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有三千门客,上等门客都穿着镶嵌珍珠的鞋子(“上客皆蹑珠履”),“珠履”自此成为幕僚的代称;刘邦初为汉王,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汉书·霍光传》中写道“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珠襦”是以珍珠连贯缀成的短衣;汉皇宫昭阳殿的帘幕用珍珠织就,风起时便发出珩佩的鸣声;南汉刘氏王朝聚南海珍宝建造“珠殿”,处处饰以明珠,连排水渠里都浸满珍珠,可谓穷奢极欲。

  然而,熠熠明珠的背后却浸染着无数采珠人的血泪。采珠人为了寻找珠蚌,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深海。在深水区域,巨大的海底压力可能导致潜水者七窍出血而丧命,葬身鱼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却极其微薄,正如唐代元稹在诗中所述:“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过量采珠还会造成蚌资源的匮乏,相传东汉时,盛产珍珠的广西合浦因为历任太守贪婪腐败,采珠无度,导致珠蚌资源枯竭。孟尝任合浦太守后,为政清廉,革易前弊,不到一年,合浦的海中又出现了珠蚌,人民安居乐业,在史书中留下了“合浦珠还”的赞颂。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了“养珠法”,称在蚌蛤张开贝壳时,放入假珠,将它们养在能照到月光的环境里,经常换水,两年后就可以获得珍珠。但可能这种办法成本较高,在古代并没有普及,仍然以采天然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