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35万担保人存款被擅划
审核要更严苛 担保须谨慎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07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如东的康某,辛苦为儿子攒下的35万元结婚钱,取款时竟发现账户清零了。银行给出的理由简单直接:十年前康某曾为别人一笔20万元贷款作担保,如今借款人还不上,银行便“自行”划走了他的存款抵债。所幸,法院审理认定,银行绕过司法程序擅自扣划存款,属于违法行为。最终,法院判决银行退还多扣的9万余元,并赔偿其到期应得利息3000多元。

  然而,这场风波的警示远未结束。从福建储户4万元被划,到黑龙江储户存款被持续扣划,类似事件频频发生,直指一个核心问题:银行是否有权自说自话,随意处置储户财产?

  答案很明确: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禁止非法扣划存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赋予银行“抵销权”,但也严格限定在“债务明确+提前通知”的前提下。现实中,一些银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总试图模糊“民事债权”与“强制执行权”的界限,以“连带保证”为名绕过司法程序,“任性”地把手伸向储户的账户。

  此次法院判决值得肯定,它保护了储户的部分权益。判决只要求银行退还多扣的9万元,并未推翻那20万元担保债务的扣划,背后有其务实考量。若彻底否定扣划效力,要求银行先还35万元再另行起诉追债,无疑会浪费司法资源。即便是康某也不想再被拖入一场官司吧,太累了。毕竟康某的担保责任已被确认,银行债权本身有效。这种处理在避免浪费司法资源的同时,守住了底线——多扣的钱必须退,储户的利息损失必须赔,在程序正义和效率间找到了平衡。

  不过,储户维权的巨大成本还是让人意难平。康某虽追回9万元,却耗费数月诉讼,儿子的婚礼险些因资金冻结泡汤。反观银行,擅自扣划事件频发,内部追责和监管处罚却鲜有耳闻。网友的追问“处罚呢?”道出了公众普遍关切。

  要真正管住银行擅权的手,不能只靠储户事后维权。法律需要更“硬”,必须明确禁止银行擅自扣划,将扣划行为严格限定在司法执行或储户明确书面授权范围内。监管需要更“严”,对查实的擅自扣划行为,必须施以远高于其收益的重罚,并将结果公之于众。银行内部审核需要更“紧”,建立严苛的扣划审批流程,堵住漏洞。同时,在涉及担保等重大风险行为时,必须有强制性的、清晰的风险告知,让储户充分知情。储户在银行存款是基于信任,这份信任不可辜负,银行必须对此保持敬畏。

  康某当年为朋友担保签下的名字,多年后让他尝尽苦果。而类似案例反复警示:担保有风险,签字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