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臣(1908-1996),字基汉,天津市人。历任《天津钢报》《银线画报》《天风画报》《华北新报》《新民报》《建国日报》记者、编辑。1987年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著有《津门杂谈》《天津年俗》《菊花锅》《名伶影集》等。早在1928年,刘炎臣就曾在广智馆内附设的国文观摩社学习,并与广智馆首任馆长林墨青、馆员王斗瞻有师生之谊。
据刘炎臣回忆:“(那时)正是我在天津私立河东中学毕业之年。经校长李少轩,教务主任时子周函介,我与同班常家骐、王家祺等同学进入该社为学员……在经历四年多的过程中,每届会试之日,我看到林先生(林墨青)来得很早。当时,他虽年近七旬,而步履轻健,精神未减,常是严肃地端坐在讲台上,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批阅课卷。其诲人不倦之精神,至今难忘。”“王斗瞻在这个机构(国文观摩社)工作……王斗瞻与林先生有亲戚关系,他经常辅佐林先生照料国文观摩社的学员学习,对各学员有所了解。我比他小10岁,对他特别尊重,他常亲昵地称我为‘老弟’,并常给我解答不明白的事理,使我获益很多。”
上世纪30年代,刘炎臣的职业是新闻记者,他所任职的报馆多是娱乐性、趣味性、消闲性的小报。当年在天津,此类报纸颇为风行,并拥有广泛的读者。杨大辛曾评价:“刘炎臣经过多年历练,广泛接触过各阶层、各行当、各角落的人群,广征博采,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信息,与此同时,又结识了某些乡贤宿儒,切磋学问,提高学识。总之,在刘炎臣的思想信息库里,五花八门,雅俗兼备,堪称‘杂家’。”
1934年4月6日,刘炎臣走访了广智馆,并在随后两日(4月7日、9日)的《益世报》上以《广智馆演空城计——参观与感想》为题进行了报道。
刘炎臣走进广智馆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清静,首先初入眼帘者,见到院内四壁满画着:日、月、地球、飞禽、走兽等物,只以年久失修,均已残缺,不大清楚……清锅冷灶,大唱空城之计”。“正在纳闷间,进入一人。询之,知为馆员王先生,承王君殷勤引导说明”,这里提到的王先生,很可能是馆员王鸿基或王玉良。
“王先生”为刘炎臣简要介绍了广智馆的历史渊源、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游览须知等,并带领其将四个展室逐一参观。走马观花地参观下来,刘氏的感受是:馆中陈列有助于当时正在提倡的“科学化运动”,希望市民都能去参观一下。同时,他也提出了说明文字、展具失修,分类不大清楚等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刘炎臣还特别留意到:“(他进馆不久),有几个小孩亦来参观,但溜达片刻,即行走出,从此未见生人入内。”这让他有点莫名其妙,“怎么市民对于社会教育机关这样不注意呢?这天又值星期六,学校多放半假,参观人数之少如此,则平日情形之冷静,更可想而知。”刘炎臣在文章末尾呼吁:“希负有教育之责者,有以倡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