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爱吃荔枝,但荔枝是一种容易引发上火的水果,民间有谚语说“一啖荔枝三把火”。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若是一天真的吃下300颗荔枝,这得上多大火呀!但也不要过于担心,老话讲,“百步之内,必有解药”,吃完荔枝后,荔枝壳别丢掉,洗干净后煮水,便可解其热性。看来,能打败荔枝上火的良药,还得是荔枝自己,这便是荔枝的“另一面”。
很多食物、药材,也都有它的“另一面”,阴阳性质正好相反的个性融于一身。比如,桂圆与荔枝就很相似,桂圆肉是温热的,吃多了也容易上火,但桂圆壳却可以清热降火;桂树枝是一种辛温的药材,肉桂即桂皮却可以引火下行。连生活中最常见的生姜,也是阴阳相生的,姜肉性味辛温,功效为解表散寒,而姜皮性味辛凉,功效为行气消肿。一面是辛温,另一面是辛凉,姜肉与姜皮真是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还有蒺藜、苍耳、飞蓬、马兰等,这些早已被古代文人打上“恶草”标签的植物,常常被隐喻为奸佞小人。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许都还记得,小时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见到这些野草的身影。尤其是苍耳、蒺藜这两种最常见的杂草,妨碍庄稼生长不说,因为果实带钩状的硬刺,不小心就会粘在头发和身上,让人嫌恶。还有一种叫飞蓬的野草,生长速度非常快,对庄稼危害严重,在农民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恶草”。农民一见到它就要将其砍掉。马兰这个具有女性芳名的野草,虽然听着类似兰花,但无香且臭,也是庄稼地里不受农人欢迎的角色。
这些“恶草”,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也都有“另一面”。说来也怪,这些“恶草”几乎都具有药用价值。蒺藜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苍耳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果实可榨成工业用油;飞蓬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牛皮癣、跌打损伤、疮疖肿毒、风湿骨痛、外伤出血等多种病症;马兰除了可除湿热、利小便、止咳、解毒以外,还能食用,古书记载:“马兰采得当饥粮,彷徨母子相拥泣。”荒年里马兰是穷人的口粮,关键时救人命。
其实,另有乾坤的不仅仅是荔枝。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另一面”,阴阳两面相克相生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