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我都会经过家门口的那个十字路口。路口有个修理自行车的摊子,主人姓杨,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杨师傅”。
从前,无论春夏秋冬,天还没亮透,路口的修车摊前就排起了队伍。补胎的、打气的、调链条的、紧辐条的,大都是学生急着赶早课、年轻人攥着工牌赶打卡,大家推着自行车围在车摊前,七嘴八舌地催着老杨师傅。他一边叮叮当当地拧着螺丝,一边听着人群里的家长里短,偶尔插上一两句俏皮话,总能逗得大伙前仰后合。那小小的修车摊总是充满了欢乐,也像一个温馨的驿站,守护着这个城市最朴实的烟火气。
如今,购买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街头整齐排列的共享单车成了新宠。这些车不但颜色好看,惹人喜爱,而且骑起来轻快,上学、上班、办事,但凡路途不是太远,掏出手机扫码骑上就走,花上两三块钱,不但方便,还能顺便活动筋骨。即便中途车坏了,随时随地再换一辆也不会耽误事。倒是那些曾经家家必备的自行车,渐渐被我们遗忘在楼道角落,有的落满灰尘,有的早已不知去向。随着私人自行车日渐稀少,老杨师傅的修车摊也渐渐冷清下来,一天也没有几个活计,那些扳手、改锥、撬棍,从天天上手的家伙什,慢慢成了摊边的摆设。
但总还是有些老顾客会如约而来,那是他的老伙伴们。这群人和他年龄大致相仿,大多是当年一起下乡插队、又结伴返城的知青。同在异乡为异客,他们在农村劳动的几年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返城后,老伙伴们大多进了机关、工厂,当上了干部或工人,唯独老杨师傅因家庭出身没有被安排工作,他索性就在家门口摆起了修车摊,这一摆就是四十多年。过去,老伙伴们每天骑车上班下班,无论顺道还是绕道,总会来他的摊前站一站,递上一根烟,唠上几句家常,几十年的交情,有说不完的话。最近这几年,老伙伴们陆续退休,只有他还一如既往地守着路口的修车摊。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他的修车摊不但是发展的见证者,而且逐渐成为街坊们指路时最常用的地标——“知道前边路口那个修车摊吗?到那里左拐就行”“到了宾馆西路路口那个修车摊,你就到了”。
距离老杨师傅的车摊四五百米处,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他的老伙伴们如今又多了一项乐此不疲的差事,替儿女接送孙辈上学放学。他们这岁数,既不会开车,也摆弄不来手机扫码,只好蹬着旧自行车、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送完孩子,大伙还像当年上班那样,往老杨的摊前一坐,聊聊当年下乡时的麦浪、返城时的绿皮火车,那些青春里的故事,总也聊不完。谁的自行车坏了,也不客气,径直推过来,老杨师傅保准给修好,且分文不收。
自行车少了,修车生意淡了,听说老杨的孩子劝过他好几回:“爸,您都六十多了,别出摊了,在家歇歇,享享清福。”可他就是听不进去,依旧每天早出晚归,其实根本挣不了几个钱。没多久,他反倒把路口那个停业多年的报刊亭租了下来。那个报刊亭面积比较大,有十几平方米,他自掏腰包改造一番,不但添置了电水壶、茶杯、木椅子等,还装上了冷暖空调。修车生意明明冷清,老杨师傅却把修车摊直接改造成了修车铺,孩子们怎么也想不通。
车摊升级成修车铺后,老杨师傅每天早上来得更早了,晚上也回家更晚了,并且脸上总是带着笑。他心里亮堂着呢。那些老伙计们送完孙辈上学,大清早回家坐着闷得慌,对身体也不好;下午来接孩子,又总来得太早,在校门口站着挨冻受晒。老伙计们比他的亲人还亲,每天请他们来修车铺里坐坐,他不但能给大家修修车,保证安全出行,更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冬暖夏凉的地儿,给这群和他一样慢慢变老的人,一个能回放美好记忆的幸福港湾。修车的活儿多不多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再坚守些日子,等老伙伴们不用再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他和他的修车铺就可以安心“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