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地理位置,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军事部署和营卫设置对地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嘉峪关一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汉代乌孙、匈奴、月氏相互间争战迁徙,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始筑(长城)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从此嘉峪关一带便隶属酒泉辖地。
山东烟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因设狼烟墩台预警防倭,故名。武汉市戈甲营,是清代古巷,曾是制造和储存兵器之地,因此而得名;工程营,亦是清时古巷,因地处清末湖北新军工程营驻地西侧而得名。
中国某些地方有一些地名,反映出历史上这里曾是军队驻扎或实行军屯制度的地方。如云南东部地区有许多以“所、堡、营、屯、官、庄、哨”等为地名的村庄,如“李家堡、孔家营、孙官庄、松林哨”等,这与明代军屯制度有关。这些军屯有固定的戍所,军籍世代相传,官兵与家室同住。村名中称“官”的是该戍守地区的军事首领,大多是千户百户。称“旗”的大多是担任总旗、小旗的军官,因为官、旗的军职是世袭的,所以村庄名之前冠以官员姓氏。
明代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向南部移民基本停止,中原地区汉族民众开始大批迁入北京。洪武四年(1371),为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生产和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把山西居民迁入北京附近。今天,北京的大兴和顺义仍散布着当年移民时以山西古州县为名的许多村庄,例如“大同营、洪洞营、霍州营、蒲州营等。山西农民离乡背井集体迁移到北京附近,仍然眷恋故土,他们聚居新建的村庄继续沿用山西的州县名。
清光绪元年(1875),周盛传率领的盛字军,由马厂移屯小站。盛字军属于李鸿章的亲军,中军分为中前军、中后军、中左军、中副军四个营;前军分为前正营、前左营、前右营三个营;左军分为左正营、左左营、左右营三个营;右军分为右正营、右右营,右军的左营又分为新左营和老左营两处。中、前、左、右四个军下辖14个营。再加上亲军营、传字营、盛字营和水师营,总数为18座营盘。这些营盘的旧址形成村落后,仍沿用营地旧称,这就形成了天津小站地名的一大特色。
北方许多村名,“屯”是军队屯田的地方,如郑家屯、苏家屯等。“营”是驻军的地方,如四川营、火器营、蓝旗营等。“堡”是军队的防御工事,如柴沟堡、瓦窑堡等。“卫”是重兵镇守的地方,如天津卫、威海卫等。“关”是军队驻守的关塞,如山海关、平型关等。“旗”最初是满族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清人入关后逐渐成为军事组织,在北京西五环路以西形成以“旗”“营”为通名的聚落地名群,如南正黄旗、北正黄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