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官场等级森严,臣子与皇帝沟通某种事情一定会特别注意“辣度”,批评之前或之后往往会抹点吹捧的肥皂水。谓予不信,不妨看看晁错的《论贵粟疏》、李密的《陈情表》。为何这样?皇帝高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可以生杀予夺,臣子一言不慎,便可能给自己和家族招来灭顶之灾。
诸葛亮《出师表》的味道有些不同,“表”里面固然也有作为大臣的礼节,比如第一句便是“臣亮言”,最后一段用的也是谦卑的句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不过,“表”里的核心内容却充满着一种长者的语气,就像父亲对儿子、老师对学生,称其为“父训”并不为过。
《出师表》第一段讲的是蜀国的形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国家危机四伏,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然后诸葛亮开始给后主刘禅开救国之药方:“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接着更进一步建议宫中的事可征求谁的意见,营中的事可以咨询谁。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最后一段告诫后主,必须命令官员各司其职,失职则坚决处罚。皇上自己也要做个好榜样:“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本质上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奏折。这种文字,后世更多地称之为“疏”“折”“片”。三国两晋则喜欢将陈情性的上行文笼统称之为“表”,“表”的内容十分广泛: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文类都在其中。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情境中,诸葛亮以如此语气给皇帝上奏折,不是觉得自己的脑袋发痒,而是与他的不凡身份密切有关。诸葛亮早年曾追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他打消官念,躬耕于南阳,准备就此了却一生,没想到其时正依附于荆州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非要邀请他出山。出于感恩心态,他提出了占领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付曹魏的《隆中对》,刘备依计而行,不久,果然与孙权、曹魏并足而立。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对其信任有加。刘备领军与孙吴激战于夷陵遭致失败,急火攻心,在永安患了重病,临终之际,托孤于诸葛亮。《三国志》记载:刘备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同时发了一道遗诏给刘禅,里面有这样的话:“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对诸葛亮倚重到如此程度,诸葛亮非常感动,当即表态说:“臣愿意使尽全部的力气,做一个忠贞的臣子,死而后已。”这段史实,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也有概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为了这份“托付”,诸葛亮只能将智商平平的刘禅当成自己的儿子教,一句话一句话地告诫他如何立志图强、为人处世。
诸葛亮的“臣节”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的士大夫“重然诺”的品性,他的“父”训则深深呈示着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忧患意识和赤胆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