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脾胃弱和情绪不好,是导致生病的重要原因(2)
《黄帝内经》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夕食 胀。”您的清气不能往上走,而往下走了,就会腹泻。有的大便里会有残留的食物,然后肚子疼,一疼就要泄,这是有什么肠道感染吗?没有,它就是大便不成形。
浊气在上怎么样呢?上边就开始胀起来了,实际上浊气如果在上边,我们整个上焦,耳鼻喉等都会出问题。现在找我调理耳鸣的人特别多,调耳鸣要先调脾胃,把脾胃调好了,能够升清降浊了,这个人的耳鸣立刻会减轻。
所以,罗天益根据《黄帝内经》判断患者的阴阳反着运作了,跟着就出现了各种症状。
夜里阴气应该是往下降的,而患者的阴气弥漫在中焦、上焦,所以她的病情更重了。
《黄帝内经》里又说,“脏寒生满病。”因为她的阳气不足,而阳主运化,只有阳气旺了,火苗旺了,锅里面的水能够开了,水汽才能往上走。当火灭了,水冷了,也不沸腾了,上边的蒸汽也少了。阳气弱了以后,无法运化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这些物质聚而不散,就感觉胀满,所以这个病还是一个阳虚之证。我之前讲过,肝气不舒,会向阳和阴两个方向发展。肝阳化火,比如说这个人以前可能稍微有点阴虚的底子,相火(指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稍微旺一点,导致他向热的方向发展,出现热证,血压上来了,眼睛通红,脸红,经常发火。
实际生活中您观察,很多人情绪不好,最后会向阴的方向发展。比如说一位中年妇女,平时吃得就不好,天天干活,瘦得皮包骨,每天精神头不足,她受了气,您觉得她会拍桌子使劲发火吗?这样的人,面黄肌瘦,一看气血就不旺盛,她没有力气。因为肝气不舒,她会郁闷、压抑、抑制,她的身体会越来越弱,这时候她的阳气会越来越不足,肝阳会不足,这样就进入了一种阴寒的状态。
这时候怎么调理呢?患者的脾胃是弱的,是寒的,阳气不足,那就补脾胃。我们给她温阳,还要升清降浊,这是李东垣他们学派擅长的。怎么升清降浊呢?罗天益治病是分层次的,不着急,上来第一步先灸中脘穴,这是胃之募穴,引胃中的生发之气往上走。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