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用缠丝白玛瑙碟子盛了新鲜荔枝,命晴雯送给探春,“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缠丝玛瑙”即为天然生成红白丝纹的玛瑙,与荔枝红色的果壳相呼应,尽显富贵气象。以玛瑙仿制的水果形态逼真,几可乱真。唐人笔记称,李汉将打碎的玛瑙盘送给王莒,说是石榴籽,王莒并未怀疑,吃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
作为“石之美者”的玛瑙,在我国古代被列入玉的范畴。古人认为,玛瑙纹理交错,很像马脑,便以此命名,并在想象里为它增加了神异的光环。《拾遗记》称:“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玛瑙也。”
玛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隐晶质变体,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纹带状构造和多种颜色。从“衔云酒杯赤玛瑙”“冰浆碗碧玛瑙寒”的诗句,到出土的兽首玛瑙杯、玛瑙碗等文物,都体现出玛瑙被古人加工应用的历史悠久。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出土了玛瑙制作的细石器。
相传上古丹丘国向帝喾献玛瑙瓮,容量为八斗,以应八方之数,用它承接甘露,永远不会干涸。帝尧以玛瑙瓮所储宝露颁赐群臣,帝舜曾将玛瑙瓮置于衡山上,此地得名“宝露坛”,后来又将它移到零陵。秦始皇命人从长沙至零陵发掘,得到了玛瑙瓮,汉武帝时此瓮尚在。尽管可能只是传说,也佐证了古人对玛瑙的钟爱。先秦至清代,用于加工的玛瑙既有通过丝绸之路自西方传入的,也有本土开采的。宋代《清波杂志》还记载了一桩轶事,北宋宣和年间,河南汝南、上蔡一带发现了玛瑙,进贡至宫中,制成摆设、配饰。但在若干年后,这些玛瑙制品却褪色变白,只能丢弃了。
明清时期,玛瑙还被加工成一种新材料“料丝”。这种工艺源于滇南,将玛瑙、紫石英、赭石等矿石捣碎煮浆,再加天花菜使其凝结,抽出细丝,像织布一样编织成片,表面画上人物山水、花卉虫鸟,可以制作精巧的灯笼。《儒林外史》《红楼梦》里,都写到了“料丝灯”,但它质地较脆,不易保存。这一工艺现已失传,仅能在明人诗中想象一二:“乃是云南之南万山中,云腴石髓蟠青葱。……琐屑璀璨星宿同,水碓火镕俱有功。短长曲折巧应手,无乃鬼幻神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