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面条和馒头

日期:07-29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今,面条大概是我们餐桌上最主要的主食之一。同为面食,馒头面饼和饺子馄饨,大概都无法与之比肩。面条南北通吃,不像馒头和饺子以北方为主,馄饨以南方为主。北京的炸酱面、兰州的牛肉面、河南的羊肉烩面、山西的刀削面、甘肃和青海的拉条子……这是北方的面条;扬州的鳝丝面、高邮的鱼汤面、上海的阳春面、苏州的奥灶面、广州的车仔面、潮汕的线面和炊面……这是南方的面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做法和吃法不尽相同,但面条的基本形制却是一致的,就像我们中国人的脸和皮肤,一眼就可以认出。

  虽然常吃面条,但我从来没有想过,面条的历史竟然那么悠久。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时,首次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的面条遗存,让我确实有些惊叹。起码,面条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养活了人类从古至今四千年。而且,是实物,是实实在在的,让四千年前的历史,有形地存在于我们面前。

  不过,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古面条,是用小米做成的。这曾经引起国外专家的质疑,因为面条是用面粉制成的,面条的“面”字说明了这一点。颗粒状的小米,不是粉状的面粉,是做不成面条的。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器物陶甑到制作方法,到古文献和民俗资料出现的“饸饹”,条分缕析,证明了青海喇家遗址的古面条,是粒食时代伟大的创造。这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对饮食的伟大创造,可以说,在面条的发展历程中,小米扮演了小麦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馒头的出现,是面条诞生两千年后的事情了。馒头的制作工艺与面条的煮食方式截然不同,其技术根源可追溯至中华民族悠久的蒸食传统。煮和蒸是两种食物制作方式,研究我国食品的专家告诉我们:“在世界烹调术的版图上,蒸是中国特有而又颇合现代营养学标准的熟食法。考古发现和古文献记载表明,这一熟食法滥觞于约一万年前陶质炊煮器的出现,其后又大约开启了八千年的发展历程。”蒸这种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食物制作方式,凝聚着祖先们千百年来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早期的馒头非酵母发面,与西亚地区类似,又不同于欧洲,是小麦传入中国两千年后,将小麦面粉与至少已有六千年的中国米粥和甜酒酿完美融合。米粥和甜酒酿的主要原料粳米和江米,历史比小麦更悠久。而且稻米的种植,最早的历史属于我国。馒头的出现,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呈现。

  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小馒头,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跋涉,才走到今天的我们面前。难怪法国科学院院士、汉学家谢和耐教授对此高度评价说:“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国显露出来了比任何其他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性。”

  更难怪我国古代最早的馒头,本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品。从这一点而言,馒头的出现,从吃到祭祀,从物质到精神,比面条的意义更大更丰富。虽然馒头最初的神圣意义已渐渐淡去,但了解这段历史,对于小小的馒头,我们会多生出一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