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来临,学生社交活动增多,毒品犯罪也呈现新动向。天津禁毒部门近日发出警示:一些新型毒品披上“零食”外衣,通过社交场合诱骗青少年,天津禁毒民警提醒家长和青少年提高警惕,识破毒品伪装。
五颜六色的零食包装下,隐藏着摧毁青春的“陷阱”。这些“零食”毒品绝不仅仅是“尝一口”那么简单,一旦沾染,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整个青春乃至生命。
青少年沾染上吸毒恶习后,会沉迷于毒品带来的幻觉之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荒废学业,人生目标迷失。吸毒严重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大部分合成毒品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存在。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病症状,从而使行为失控,导致暴力行为发生。此外,毒品还极易引发违法犯罪。吸毒人员为了获取毒资,不惜盗窃、抢夺、抢劫。另外,吸食合成毒品会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引发毒驾、自残、伤害他人,甚至是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曲奇饼干”
毒品“饼干”从外表看与普通饼干无异,内含大麻成分,有特殊气味。食用后产生的致幻作用可严重影响人的判断能力,诱发车祸、自残及暴力行为,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精神障碍。这种大麻“饼干”价格高昂,相比大麻原料,“饼干”成品的身价涨了10倍。
“跳跳糖”
毒品“跳跳糖”遇水即溶,即冲即饮,毒性极大。“跳跳糖”一般由芬太尼类(人工合成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裸盖菇(塞洛斯、赛洛西宾)等毒品制成,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乃至危及生命。
“果冻”
毒品“果冻”形态与正常的果冻类似,外包装简陋,制作过程中掺入卡西酮类及苯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直接食用或混入酒水饮料中使用,会产生致幻效果,并导致狂躁、偏执及被害妄想,诱发各种暴力行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大量使用可诱发心力衰竭和肝肾衰竭甚至死亡。
“巧克力”
毒品“巧克力”外包装粗糙简陋。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巧克力”,号称具有让人心情愉悦的特殊功效,其实含有氟胺酮和甲卡西酮等成分。这些药物成分具有强烈的致幻作用,吸食后会造成焦虑失眠,引发胸痛痉挛和行为失控。
“奶茶”
主要成分是氯胺酮、MDMA等多种成分。这类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与奶茶相似。此类新型毒品迷惑性很强,毒品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对吸毒人员极具诱惑力。
“可乐”
伪装成“可乐”的新型毒品是一种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混合而成的新型毒品。其外包装跟普通可乐很像,喝完会产生幻觉,全身高热发狂。它比冰毒的危害更大,而且因吸食方法不同,对人体危害也更大。
暑期防毒指南
民警提示,青少年防范毒品要做到:不去治安情况复杂的场所;外出就餐确保食物饮料在视线范围;不要随意吃一些网上谣传的药品、保健品;不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零食。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防毒知识,留意家里是否有来源不明的零食。关注孩子社交圈,若提及“特殊零食”“神奇糖果”等字眼,需深入了解情况。
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