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宝石中,琥珀的相对密度较低,甚至可以漂浮在饱和浓盐水中。它不仅易于雕刻,还能遇火燃烧,散发出特有的松木香气,因此得到了“松根石”的别名。作为生物宝石之一,琥珀有着特殊的成因:在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分泌的树脂脱落后埋藏于地下,经历漫长的地质作用,压力和热力促使柔软的树木分泌物发生石化,转变为光泽奇丽的半透明宝石,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我国古人很早便发现了琥珀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做出猜测:“松脂流入地中,千年变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和琥珀有渊源的松脂,也被称为“琥珀孙”。琥珀用力摩擦后能够产生静电,吸引轻小的物体,成为古人检验琥珀是否为真的办法,并将此现象和磁石吸引铁针并列,用“引针拾芥”来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博物志》记载,有的琥珀里包着蜜蜂等昆虫,证明它可能是“烧蜂巢所作”。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分析,琥珀来自蜂巢的说法并不准确,而是松脂将蜂裹入内部后形成的:“旧说云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世有虎魄中有一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此或当蜂为松脂所粘,因坠地沦没耳。”天然虫珀因其稀有性价格昂贵,16世纪欧洲市场上曾出现大量伪造琥珀。这些假琥珀不仅包裹昆虫,甚至包含青蛙、蜥蜴、鱼类等较大动物,最终引发消费者质疑。
琥珀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陆贾所著的《新语》,文中将琥珀与玳瑁、珊瑚、珠玉等名贵珍宝并列,借用了“琥”字原本的含义“带虎纹的玉石”,正符合琥珀特有的金色。相传汉武帝宠爱的宫女丽娟将琥珀制成佩饰,暗藏于裙裾之中。每当她走动时,旁人只闻清脆的撞击声,却不知从何而来。丽娟便声称这是自己骨节发出的仙音,以此营造神秘氛围。《汉书》里将琥珀写成“虎魄”,这两个名字在后世经常并用。古人还因此给琥珀附会了与虎相关的来历:“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虎魄”有时也写作“兽魄”,唐代避唐太祖李虎名讳,一度将它改为“武魄”。古诗里出现的琥珀,有时是色泽相近的美酒的代称,如“春酒杯浓琥珀薄”“缥粉壶中沉琥珀”等等。
琥珀不仅能做首饰和工艺品,在古代还是珍贵的药材。南朝宋武帝刘裕率将北征时,得知琥珀是上好的金创药原材料,遂在将领负伤时便命人将珍贵的琥珀枕捣碎,分给将领制药。类似的故事在唐代也曾发生,唐德宗曾敲碎盛装火精剑的琥珀匣,将碎琥珀分给将士治箭伤,并说道:“朕以人为宝,岂以剑匣为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