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明之作”字面指“悼念明朝的作品”。这一说法最早源于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观点。该学派主张从《红楼梦》中探寻历史隐喻,认为小说实际上是在哀悼明朝覆亡、影射清朝统治的弊端。后因部分极端“索隐派”过度解读,将书中细节强行关联明朝灭亡,引发网友嘲讽,使该词演变为讽刺过度解读文学的戏谑用语。
后来,一些网友用戏谑的方式将任何与“明”字、“光亮”或“遗憾”相关的作品,统统称作“悼明之作”,哪怕毫无关系。比如看到“灯灭了”,可说是“悼明”;看到“明月几时有”,也说“悼明”。“悼明之作”彻底脱离学术语境沦为网络梗。
同时有网友表示,若《红楼梦》确含悼明隐喻,反映的是清初文字狱高压下文人的曲笔抒怀,这种历史伤痕不应被娱乐化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