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好多事还没做 没精力研究是非”

日期:07-26
字号:
版面:第07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老郭“说戏”

  扫码看视频

  91岁的新艳花(中)

  90岁的李曼云(中)

  郭德纲接受记者专访

  7月24日晚间,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通过今晚报向读者市民喊话——“老话说的好,无君子不养艺人,希望今晚报的读者们,天津的父老们,您各位得多多支持。”

  当晚的中华剧院,上演一场“郭德纲协同评剧老艺人倾情奉献——传统评剧骨子老戏复排工程老艺人折子戏专场暨太平剧社复演庆典”演出。启新,让人关注。

  “几位老艺人最年长的91岁,最年轻的78岁。这些老太太进门来还谢我,我说应该是我谢您。”郭德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中国评剧最后一批“大师级”老艺人了。

  他向记者介绍了复排评剧骨子老戏的一些情况,也针对他的戏曲演出产生的争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恰好你的工作跟你的兴趣是一样的话,那是老天爷多疼你啊。”

  戏曲情结始终未放下

  看最后一批“大师级”老艺人

  “我希望它好 是因为我知它怎么好”

  7月24日的演出,从晚间7:30持续至凌晨。开演前,郭德纲特意对工作人员叮嘱:“一定要照看好老太太们。观众要求返场,时间都留给她们。”每一位老人演完下场,郭德纲就在侧幕等候,道一句:“您辛苦,效果太好了。”91岁的新艳花一直向郭德纲说谢谢,郭德纲笑着回答:“老娘,您今天怎么这么客气了啊。”

  郭德纲对记者说,最初对是否办这场演出也犹豫。这老几位,市场肯定没问题,出来唱一唱绝对受欢迎。但最年轻的78岁,最年长的91岁,“我想弄,其实也担心,怕她们岁数太大,撑不住。”但在邀请时,新艳花、李曼云和白萍老师都挺高兴,“她们唯一的犹豫就是自己这么多年没唱了,会不会对不起观众,会不会给我丢脸。”

  老几位一直在感谢郭德纲,“我说您不能谢我,应该我谢您。”郭德纲告诉记者,他觉得这些是中国评剧最后一批“大师级”老艺人,聚在一起唱不了大戏,唱几出折子戏,“让观众亲眼见识一下这些角儿们,领略他们年轻时候的风采,让大伙儿,尤其是年轻观众知道,评剧依然以这么一种方式存在,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这些老剧目。”

  1995年后,郭德纲去北京发展,时至今日,他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传统戏曲的这种情怀始终没放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希望它好,因为我知道它怎么好。”

  请老先生聚青年演员

  一出一出好戏往前唱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心是热的”

  从麒麟剧社到太平剧社,德云社京剧与评剧的演出,让观众在曲艺之外,看到了郭德纲对于戏曲的执着。

  “之前麒麟剧社开会,孩子们问接下来京剧打算唱多少,我列了个单子,三百多出。”此前演河北梆子《红书宝剑》时,郭德纲表示列出一二百出梆子戏,“评剧也是这样,我们通过太平剧社恢复评剧演出,先把老先生们都请出来,然后联合了好多年轻演员,大家聚在一起,从挖掘传统剧目,唱传统骨子老戏开始,就这么一出一出往前唱。”

  也因此,郭德纲通过今晚报,向天津乡亲喊话,虽然自己“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心是热的”,希望大伙多多关注。

  京评梆传承至今,当然不是只凭着三四出戏就能坚持一个多世纪的,郭德纲将之比喻成“过日子”——就是得多唱。“当然,过程中,不管是剧目还是演员都会有淘汰,也需要增补新鲜血液。”至于“前途”如何,他表示“不知道”。

  对于“郭德纲唱戏”,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那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声音的呢?

  “我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也没有别的手艺,说书、唱戏、说相声,就这仨工作,我觉得很好。传统艺术把我养到今天,到现在我也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了,那些争议对我来说不重要。”郭德纲说,“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好多活还没干,我没有精力去研究那些是非。争辩不重要,耽误功夫。”

  他感慨:“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恰好你的工作跟你的兴趣是一样的话,那是老天爷多疼你啊。”

  “90后”老前辈上台表演

  19岁年轻演员用心看 认真听

  “‘艺’者仁心,仿佛看到她们当年的光彩时刻”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名年轻演员,彩排完成后就一直站在侧幕旁,用心观看每一位走台的老前辈们表演,她是天津评剧院的青年演员、19岁的金子欣,在《铡阁老》一折里饰演银屏。

  “这些老前辈带来了舞台上鲜见的剧目,对于我们年轻演员来说,是可贵的一次零距离观摩、学习和提高机会。”她通过老前辈们依旧细致入微的表演,仿佛看到她们当年的光彩时刻,“先抓紧记下,再琢磨求救。”

  “‘艺’者仁心,向他们致敬。”金子欣感动于这些比自己年长六七十岁的前辈艺人们,刻在骨子里的评剧烙印,也感谢郭德纲老师对于传统戏曲的贡献,“我也会以这种以戏为本的精神做动力,在传承评剧、传播传统文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90岁,圭臬范本。19岁,未来可期。

  ■ 采访侧记

  7月24日的演出现场,郭德纲开玩笑地说,过去评剧班子是“母系社会”,张嘴就得叫“娘”“姨”,现在站在舞台上的老几位,也有着各自传奇。

  比梅兰芳戏票还贵的名角

  90岁的李曼云上次演出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一挂牌子(水牌),老是客满。”

  李曼云出生在天津,是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她北京学艺,后来在山东陵县的评剧团工作。1959年,李曼云曾回津演出,好些大爷大娘说:“曼云啊,我们看你演出可比看梅兰芳还贵了。”李曼云乐着回答:“老几位,您都带着早点来看戏,一看就是一天,能不贵吗?”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曼云回津,组团在城里和乡村演出。到了八九十年代初,遇到“搭班”的郭德纲,在她的印象里,郭德纲是个勤快的小青年,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能演,她的老伴王桐江也对郭德纲在生活上照顾有加。因为嗓子息肉的问题,李曼云基本不再演出了,但老伴随着郭德纲去北京,“我对郭德纲说,好好干,需要帮忙我们支持你。”

  “我们得感谢郭老师。”李曼云的女儿们也是因为这场演出才知道,父亲很早以前曾和郭德纲提过,老伴这么喜欢评剧舞台,却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下来,“这场演出,不仅是请和母亲一样的老艺人出山,对于我们家来说,郭老师是记得我父亲的愿望啊。”

  和郭德纲编“新剧” 转天就上台

  91岁的新艳花从轮椅上站起,清唱了《李三娘打水》其中一段。

  新艳花的父亲是名角鲜灵霞戏班的“箱倌”,一次演出有个小演员没来,8岁的新艳花大胆上台获得满堂彩,从此也列入鲜派门腔。“姥姥还曾和赵丽蓉老师一起唱过,姥姥就是《花为媒》的张五可、《杨三姐告状》的杨三娥,赵老师给配的阮妈、杨母。”外孙女王媛介绍。

  新艳花记忆中的郭德纲“很勤快,什么活都干,而且勤学好问”。王媛也记得,姥姥常给“舅舅”郭德纲做饭,“晚上散戏,在家里还说演出细节,郭德纲问什么,姥姥就教他什么。”

  让王媛记忆深刻的是,姥姥有时在街上看到什么“新鲜事”,回头就找郭德纲来,两人琢磨剧情、唱词,再对一下,转天上台就演,在王媛看来,这娘俩都是爱戏爱到骨子里了。

  记者 单炜炜 摄影 记者 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