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的前一年,我发现自己的干劲正在悄然减退,下班回家后就陷在沙发里一动不动,不是看电视就是刷手机。好不容易被家人叫起来吃饭,待筷子一撂,又一屁股倒在沙发里,直到困倦袭来,这才懒洋洋地起来,不情愿地回屋睡觉。
那段时间,沙发像装了一个GPS导航系统,我则匹配了一个接收装置。进门换上便装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扔进沙发,蜷坐在里面再也不想动弹。家人笑言:你都快把沙发“焊”屁股上了。
沙发很软,也很舒服。这种舒适感让我突然警醒——人一旦迷恋上“安乐窝”不能自拔,那就离下坡不远了。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退休后无所事事,整日窝在家中不愿动弹,过着“仨饱一倒”的日子。用不了多久,人就会变得懒散迟钝,身体松垮,赘肉堆积,活脱脱一副“退休相”。我暗自下定决心: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远离沙发这个让人懈怠的温柔乡。
说到做到,我在退休的第一天便彻底与舒适的沙发说了“拜拜”。我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起床后必先到户外去锻炼。午饭后小憩,起床后读书写作。我的自律性很强,每天坚持快走一万步。即便旅居外地,日行万步的习惯也一直在遵守。
我深知人性中潜藏的惰性——今日的懈怠往往会成为明日放弃的借口。因此,我始终保持着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外出办事时更是坚持“能步行决不坐车”的原则。记得有次在小区门口遇见开车出门的邻居,得知我要步行去图书馆看书,执意要捎我一程。我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其实他们不知道,我选择步行不仅是为了完成每日万步的锻炼目标,更是因为行走时我的思维最为活跃——这正是我构思文章的最佳时机。
我年轻时曾是一名“文学青年”,因为热爱写作,我从1983年起就在《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文艺副刊上发表“一分钟小说”。后来因为工作家庭事务不断增多,写作的爱好才船遇沙滩——搁浅了。直到退休有了大把时间,我才重拾爱好,每天午后都要打开电脑,笔耕不辍。这既是满足个人爱好,也是自律生活的一部分。
我选择自律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通过自我约束来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常有人劝我:“都这个年纪了,何必这么较真?放松些不好吗?”但我偏偏钟爱这种自我约束——自律让我每天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写作则让生活更加丰盈,带来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这样的生活方式,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