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众多丫鬟形象各异,或伶俐,或柔顺,或忠诚,或刚烈。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单被赋予一个“巧”字。莺儿不仅有一双巧手,也有黄莺啁啾一般的巧嘴,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的宝钗形成饶有趣味的对照。
莺儿在书中出场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第八回里,正是她看似无心却恰到好处的几句言语“微露意”,将“金玉良缘”展露于众。宝玉来梨香院看望宝钗,宝钗提出要看看他的通灵宝玉,并念出了上面的字迹:“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旁的莺儿磨蹭着不去倒茶,在宝钗催促时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好奇的宝玉请求看一看宝钗的项圈,看到“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他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莺儿在旁帮助解释:“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薛家为宝钗打制金锁的目的不言自明,莺儿的话正起到了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推进作用。
莺儿首次展露女红之巧,也和金玉良缘暗含关联。宝玉挨打后在怡红院休养,请莺儿来为汗巾打络子。说起配色的门道,莺儿如数家珍:“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得)住颜色……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莺儿对各种花样也是信手拈来:“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
宝玉和莺儿闲聊时,莺儿娇憨地提到“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未等宝玉问及什么好处,宝钗恰好到来,打断了二人的言语,并提出给通灵宝玉打个络子,亲自指导莺儿配色:“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地)拈上”。以“金”络住“玉”,自然暗含隐喻。回目中直言“巧结梅花络”,“攒心梅花”的花样名称,可以理解为“用心之‘媒’”。
但在这一回里,宝玉随口对莺儿说的“这个名姓倒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却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中洋溢着思妇难以抑制的愁怨,暗示金玉良缘并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
第五十九回里,再次展示灵巧的莺儿却引发了一场小风波。莺儿奉宝钗要求,去潇湘馆为湘云取蔷薇硝。经过柳叶渚时,莺儿随手采了柳枝和鲜花,“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枝上自有本来翠叶满布,将花放上,却也别致有趣”,精巧的柳枝花篮得到了黛玉的赞美,可能也激起了莺儿的积极性,回来的路上继续采花折柳。
小丫鬟春燕提醒她,大观园经过探春兴利除弊后,婆子们都将花木视为自己的经济来源,对破坏行为不管情面:“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她)的嫩树,他(她)们即刻就来,仔细他(她)们抱怨。”莺儿不以为意,并在负责管理花木的春燕的姑妈前来质询时,故意开玩笑:“姑妈,你别信小燕的话。这都是他(她)摘下来的,烦我给他(她)编,我撵他(她),他(她)不去。”对莺儿这类“有些体统权势”的大丫鬟,婆子们并不敢招惹,只能指桑骂槐,责打春燕,春燕啼哭着往怡红院去了。
发现事态难以收拾后,莺儿赌气将柳枝花朵掷于河中,扬长而去。这一细节体现出,莺儿仅是“巧”,而非“慧”,并不是胸有城府、时时妥帖之人。这场“嗔莺咤燕”的春景,也体现出大观园改革的颓势,隐含着贾府好景难长的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