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低年级初学写作时,习作常常写成了“流水账”,此为必经阶段。升入高年级后,就要学会从“流水账”中淘金——挑选出最有趣的事、最值得写的人,并逐步丰富情节,将“流水账”锤炼成好故事。一旦掌握了此技巧,平日勤记“流水账”反成妙招,可积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记“流水账”只是第一步
六年级学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老师布置了“难忘小学生活”的主题习作。批阅后,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写成了“流水账”。于是,老师特意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今天我要表演一个不一样的老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只见老师先是佯装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接着快步从讲台走到前排两个同学面前,猛地用手拍了一下课桌,厉声说:“认真听讲!”随后,老师请这两个同学描述刚才看到的情景。但两人都回答得很简略:“老师今天生气了。”“老师生气地拍了课桌。”缺乏对老师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
这时,一个男生大胆地提议:“老师能用慢动作再表演一遍吗?”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笑声。老师欣然应允:“当然可以,不过有个要求,看完慢动作后,大家要在十分钟内写出至少50字的小练笔。”听说有慢动作示范,同学们兴致高涨,纷纷保证能完成。然而,写作时间结束后,只有一个同学达到了字数要求。老师看后点评说,细节仍然不够具体。
“写六年的小学生活,不能写成‘流水账’。”老师提醒同学们,想想这学期前两篇的课文,学会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写。《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但重点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腊八粥》也是,主要浓墨重彩地写了“等粥”的过程,“喝粥”则相对简略,这就是有详有略。
老师解释,记“流水账”只是写作的第一步,要学会从记录中筛选出最有趣、最独特的人和事,然后对这些简略、粗糙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具体描写让它们生动起来。
老师强调,像“快乐的一天”“假期生活”这类题目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把一天从早到晚或假期里所有事情不分主次地罗列出来,就是典型的“流水账”。
把“流水账”变成有趣事
“大家都观察得很认真、细致,可为何还是写不长呢?”老师点出了同学们的困惑,将刚才发怒拍桌子的动作重新分解演示了一遍,并引导说,老师拍桌子时,手臂、手掌是怎么动的?动作之间如何连贯衔接?还有,抬头时的速度是快是慢?拍桌子时嘴里说了什么话?
这番引导驱散了同学们的迷茫,恍然大悟纷纷拿起笔,“唰唰”地写了起来。
老师随后抽查了几个同学,这次都超过了50字,细节也丰富了不少。然而,老师指出了共性问题:普遍忽略了神态描写。
“加入丰富的神态描写,大家能写到100字吗?”老师提出了新挑战,同学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老师见状,继续启发:“我可不是机器人啊,刚才发脾气时,脸上的表情是有丰富变化的。”老师举例,从眉毛开始,到眼睛、鼻子、嘴巴,还有脸色的变化,试着用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去刻画。比如,脸渐渐涨得通红,眉毛紧紧地拧成一个结,眼睛瞪得溜圆仿佛要喷出火来,鼻翼快速地翕动着,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甚至嘴角用力地向下撇着。
“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生动,关键在于为表达预置足够丰富的空间。这样,‘枯燥的流水账’才能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老师进一步说明,若要更细腻生动地表达,必须学会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动态联想,比如动作如何发生、延续,以及空间联想,比如动作涉及的范围、形态,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呈现这些联想。老师举例,描写“生气的一个人”的目光:如果进行有温度、力度的联想,再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他的目光灼热滚烫,像骤然迸射出的火焰,又像无数冰冷的钢针迎面扎来,让人不敢直视。
同学们听完,如同醍醐灌顶,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恍然大悟的议论声。“现在,我要表演开心的一面。”老师微笑着说,“请大家课后继续练笔,这次要求描写‘开心的老师’,字数要达到300字!”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这一次,没有一个同学愁眉苦脸,而是跃跃欲试的兴奋神情。
在“流水账”中挖掘细节
课后,几个同学围着老师,继续探讨“难忘小学生活”的写作选材。交流中,老师惊讶地发现一个男生对往事记忆模糊,而许多往事本身就是宝贵的习作素材。“写作素材就蕴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了观察和发现的能力,素材便会源源不断。”老师建议这个男生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作为固定的“素材流水账”,当偶然听到、看到或想到有价值的内容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点滴记录便是日后写作的基石。
关于素材的积累与选择,班里不少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写不好习作,原因之一便是缺少素材积累。写作如同盖房子,没有砖瓦自然束手无策。”老师常对同学们讲,写作就像儿时搭积木,唯有手边积木充足,才能随心所欲搭出想要的造型。这“砖瓦”和“积木”,便是习作不可或缺的素材。
“我时常为写作技巧犯愁,也不知道如何判断找到了有价值的细节。”针对一个女生的问题,老师告诉她,首要的技巧是将写作视为一次探险,否则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犯难。而探险的重点在于捕捉细节——无论是在写作还是阅读中,都要善于发掘细节。
“往往一些最易被人忽视的小事,写下来才最能打动人心。” 老师提醒同学们,当记录的情节在脑海中如电影般回放,突然有一幕清晰地定格在眼前,这便是细节被捕捉到的信号。
所以,把握细节的能力同样源于积累:多记、多读、多写。要习惯从“素材流水账”中挖掘细节,并运用到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