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宋诗承唐诗而来,但并非唐诗的模仿。宋诗对唐诗似乎有一种抗拒模仿的下意识避开,故更深地钻研技巧和语言,别具一格。词是诗的别体,兴于唐而盛于宋,在“花间”和“南唐”之后而成一枝独秀。宋朝的诗人常常是词人,他们右手写诗,左手填词,创作的趣闻和唱酬的故事很多,散落于史籍、笔记、诗话、词话之中,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即日起,《宋代诗词故事》开栏,与大家一起聊一聊宋代诗词背后的故事,一展宋代诗人、词人独特的风采。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曾给予社会和官僚系统很大的震动,支持者不少,反对者亦多。然而,不论人们用什么眼光看待王安石和他的变法,但对他的诗,即便是反对者也青睐有加,如其政敌司马光便唱和过他的《明妃曲》。王安石的诗以思理见胜,技法精湛,自成一家,谓“王荆公体”。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就把王安石的诗歌当范本学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少聪慧,《宋史·王安石传》:“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年轻时,他因诗文好得到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延誉。庆历二年(1042),22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庆历五年,任满赴京述职,官制规定,官员任满可以献上自己的文章求试馆职,独王安石屡屡放弃。原因是他希望继续扎根基层,积累经验。
庆历六年,王安石知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后迁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职,直到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调任他为度支判官,他才入京就职。从22岁到38岁,他在基层整整干了十六年,而且都是主动要求的。他务实肯干,比如带领百姓修堤筑堰、完善交通等。他用新方法进行基层治理,比如春荒时在自愿原则下“贷谷与民”,秋收后加息偿还,解决百姓青黄不接的难题,使他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他之所以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因为有着远大的理想,不单单是出将入相,而在富国强民。他的《登飞来峰》一诗便是这种理想的表达,诗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过,理想再远大,都要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所以那么多年,无论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回京,宰相文彦博越次提拔,还是仁宗“召试”,他都拒绝了。他像医生坐诊一样,要把基层的情况摸透,把病症摸准,为将来对积贫积弱的天下操刀积累经验。
王安石懂得基层,同情百姓,曾作《郊行》曰:“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此诗与《兼并》“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促织》“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等句异曲同工。
他还曾作《省兵》《收盐》《感事》《发禀》诸诗,对冗兵耗财、战斗力低下、食盐专卖弊端、土地兼并、豪吏盘剥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改革良法。“熙宁变法”中,他非常重视基层百姓的意见,曾向宋神宗建议:“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著为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四)这是非常科学的执政方法。御史刘挚曾弹劾他说:“其(王安石)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至政事堂。”(《宋史·刘挚传》)更证明了他方法的超前性,堪称擅长基层治理的一代能臣。
他的才华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政治上,倾注在国富民强的理想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写景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人说是写“愁”,这哪里是写愁啊,明明是写希望,这片改革春风所带来的“绿”,洋溢着勃勃生机,展现出希望的田野,也预示田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