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灵寿县采风前,想起生于灵寿、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多座城邑的昌国君——乐毅。
在我居住的武邑县城东三十里,有座乐毅墓,这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武邑县志》中有专门记载。根据历史记载推算,乐毅在武邑任职时间不短,也算半个武邑人了吧。这趟灵寿行,顿生走亲戚的豪迈感。
二
火车隆隆地行进在路上,我膝盖上是一沓关于灵寿的资料,恍惚间一支身着明朝服装的队伍向我走来,为首的是位浑身受伤的老者。
老者说:“你们仨,带大伙逃命去吧。”三个中年人跪倒在地:“誓与父亲同生死!”众人纷纷跪下:“誓与马家同生死!誓与灵寿同生死!”
我问老者:“你们在拍影视剧吗?”“灵寿要失守了,还不赶紧逃命。”“我正想去贵县采风。”“这么说灵寿没失守?那我马从聘放心了。”“您是大明朝那个文武双全的马都堂?”“可惜老夫已八十二岁高龄,体衰多病,这一仗败给了清军。”“老人家,请受我一拜。你们这是去哪里?”
老者看了看他的三个儿子:“士悫、士通、士伟,咱不是死了吗?”老者又看了看一位年轻人:“国会,你不是战死了吗?”“是啊爷爷。咱家女眷也都投井了。”“马家没一个孬种。”“可是爷爷,马家也没后了呀。”
马从聘老泪纵横。 “不,老人家,”我忍不住插嘴,“马从龙的孙子马国琛的媳妇投井前恰巧有身孕,被奶奶拦下藏了起来,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叫马钜勋。马家忠烈祠堂里有记载。”“那就好。怎么还为我马家建了祠堂?马家何其有幸。”
清晨的旅途中没有明朝,没有兵马,是一部分文字从资料里跑了出来。我只是希望387年前的马都堂知道,后人没忘了他,没忘了他们一家。
三
灵寿县党校副校长孙玉璞,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则听上去令人心酸又无比感动的故事。
1942年,因为旱灾和日军封锁“扫荡”,晋察冀边区军民不得不将树叶作为口粮。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签发了这样一道命令: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当地百姓找聂荣臻理论:“他们是战士,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娃娃,正长身体,饿着肚子怎么打仗?”“他们年轻,手脚灵活,上树容易,杨叶榆叶都让他们捋了,乡亲们吃什么?”“我们愿让他们吃。”“不行。八路军打仗为了什么?怎么能从乡亲们口里夺食!”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热泪盈眶。一起前往灵寿采风的文友说:“你没听说过‘树叶训令’吗?”站在灵寿红色的土地上,我唯剩脸红。
四
35000平方米的绿草坪,一个个白色帐篷如雨后蘑菇般生机勃勃,一座座只有童话里才有的树屋,以40棵粗壮老杨树的树干为桥墩的树桥,成片粉嫩的芝樱,成排推窗临河的水景房,挂着粉帐子、白帐子的田间草顶房,彩色小火车……有人在草坪上烧烤,有人在树桥上漫步,有人在水中漂流,灵寿的休闲项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夜幕降临,花灯璀璨。水中的天鹅灯影宛如对镜梳妆,路旁的雪花灯饰铺就银白地毯,绽放的荷花灯与翻转的章鱼灯相映成趣,恍若天上星河倾泻人间。我们加入篝火晚会,众人围着跃动的篝火载歌载舞,开怀的笑声划破夜空。
这热闹的夜晚,这充满激情与欢乐的盛世。那些战士看到了吗?马从聘他们看到了吗?乐毅,你看到了吗?
灵寿和武邑,夏商时皆为冀州地,几千年前就是兄弟县了。乐毅、马从聘、八路军……灵寿注定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一片有情有义的土地。
灵寿这个亲戚,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