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降雨量增多,蚊媒活动愈发活跃。近期,广东佛山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也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对此,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专家作出健康提示。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方言,意为“弯曲的人”,形容患者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弯腰行走的样子。该病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南亚及美洲热带地区流行。
会通过人和人传播吗?
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染源为感染者(人),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中,通常在发病后1至5天(病毒血症期)具有传染性,以及受感染的灵长类动物(如猴子)。
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如握手、拥抱、飞沫)传播,而是必须通过蚊虫叮咬。
如何预防?
■ 个人防护
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减少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 环境清理
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需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家中水养植物每周至少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同样需勤换勤洗。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 化学防蚊
除了合理使用杀虫气雾剂,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驱蚊剂。可选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精油类(如柠檬桉)等成分的产品,按产品说明涂抹或喷洒在暴露的皮肤表面,但要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和嘴巴,儿童使用时应选低浓度产品,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记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