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及配套活动进行了3场分议题交流研讨,来自多个国家的嘉宾分别就“可持续发展研讨”“文化遗产探讨”和“多元影像交流”等议题展开交流。
【可持续发展研讨】
中乌合作潜力进一步释放
在可持续发展研讨环节,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中亚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亚历山大·德介绍了他所在的公司及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同时,谈到了中乌两国的合作,以及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成立了本地化公司作为我们的海外分支机构,总部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负责中亚四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业务。公司在塔什干办公室设有市场营销专家团队,负责研究和分析当地市场,以推广公司业务,并与潜在伙伴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得益于此,我公司正在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总金额超过70亿美元。
上合组织作为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机制,在推动中乌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多层面、深层次的作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贸易便利化协定》以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文件简化了海关程序,促进了“绿色通道”快速通关,推动了乌兹别克斯坦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进一步强化了中乌政策协调和贸易便利化。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物流新格局。上合组织将中吉乌铁路纳入旗舰项目清单,建成后将缩短中乌货运时间7天,降低贸易成本30%。
在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上合组织致力于优化中乌经贸合作结构,协调产能对接。例如,中国能建的光伏电站、综合能源项目、电化学储能集群以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绿色水泥生产项目,还有比亚迪在乌的电动汽车工厂项目,都促进了当地绿色能源和汽车产业的现代化。
随着中国在2024-2025年担任轮值主席国并推进“可持续发展年”议程,中乌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低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乌经贸合作将在上合组织团队不断壮大和共同努力下繁荣发展,取得更高质量、更实质性的成果。未来,中国能建将继续通过分享经验、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和现代技术,改善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状况。
【文化遗产探讨】
北京中轴线 穿越古今联结世界
在文化遗产探讨环节,G20(二十国集团)青年企业家联盟中国荣誉主席、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副主任贾玮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带大家走进一条穿越古今、联结世界的“线”——北京中轴线。
2024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认可的不仅是北京中轴线上故宫、天坛、钟鼓楼等15处遗产点位的建筑美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其背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正平和”的文明观。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轴线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2024年,我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的重点项目——“中英青年领导圆桌会”,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以雨燕之翼守护中轴线绿色生态》的发言中,我是这样说的:“看到北京雨燕在中轴线上空自由翱翔,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也真切感受到中轴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我们不禁为这片土地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为中轴线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和谐生态格局而骄傲。”
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流淌着中华文明血脉的“国际之轴”。回想起2024年在巴西举行的G20青年企业家联盟全球峰会,作为压轴演讲嘉宾,我在台上将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娓娓道来。最终,会上一致决定,首次将2025年全球主席会的举办地定在中国。今年4月,由G20青年企业家联盟各国主席、秘书长等40余位核心成员组成的主席团,带着对中轴线、对中国文化这份特殊的情谊与期待,抵达北京。3天的行程里,他们深入北京5个城区,就经贸合作领域展开了深度共建。这一刻,北京中轴线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不仅成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经贸之间坚实的桥梁,更化作促进务实合作的催化剂。
北京中轴线,这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轴、生生不息的生态之轴、联结世界的国际之轴,承载着太多丰沛的内涵。
【多元影像交流】
赋能青年创作者 捕捉文明精髓
在多元影像交流环节,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印度籍专家、出镜记者德伟表示,上合组织是一个强大的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团结、信任和共同繁荣将各国紧密联结。“本次会议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对话与相互理解的力量。而这一愿景的核心,正是我们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和动态精神的青年群体——他们正以今天的行动塑造着各国的未来。”
在视觉媒体主导的世界里,我们的青年创作者正利用电影、视频和数字平台的力量,讲述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故事。他们不仅记录瞬间,更搭建起友谊与理解的桥梁。我至今仍记得自己拍摄的一部关于敦煌的视频,它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共同回忆,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叙事。这类作品既具娱乐性,又富教育意义,更充满启发性。
印度拥有悠久的视觉叙事传统,印度青年正重新定义我们与世界的联结方式。这些数字画布让他们能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上合组织国家同龄人分享创造力、传统与抱负。这种视觉表达的蓬勃发展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场促进对话、颂扬多样性的运动。令我尤为珍视的,是探索印中文化共性的视频系列。我们聚焦共同的节日、传统与价值观,这些作品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热烈反响,两国观众通过它们发现了彼此文化遗产的新魅力。这让我更加坚信,视觉媒体能够巩固人民间的情感纽带。
展望未来,让我们赋能青年,使其成为这场对话的使者。为他们提供工具、平台与机遇,助力他们塑造上合组织的未来。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他们的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最后,我想说:上合组织走向团结的道路,正掌握在青年视觉创作者手中。透过他们的镜头,我们捕捉到共同文明的精髓。让我们支持他们——因为他们的动态中,蕴藏着集体进步的动能。
记者 李文博 张艳
摄影 记者 胡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