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旧时天津的盂兰盆会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最初是佛教节日,“盂兰盆”是梵语的译音,有“倒悬”的意思。由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的慈孝思想高度契合,因此被提倡孝道的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目犍连被迅速中国化,先是把目犍连简化为“目连”,然后给目犍连安排了中国背景,说目连俗家叫傅罗卜,母亲叫刘青提。目连救母的故事被编成戏剧,成为我国最早的戏曲题材之一,传唱至今。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女吊》写的即绍兴戏里目连戏中的一折。京剧中的《滑油山》《游六殿》等目连戏也一直是老旦的拿手戏。和目连有关的盂兰盆会,也由极度崇佛的梁武帝萧衍倡导,在中国流行开来,至唐代逐渐形成盛大的节日。从宋代开始,盂兰盆会的内容转为超度先人亡魂的祭祖活动。明清时期,中元节的祭扫活动,有压过清明节的趋势。

  清代,天津作为京畿门户,漕运枢纽,其地位日显重要。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市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使得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所提高,中元节的庆典也就格外热闹。“每年中元令节,众善循例延至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烧法船,放荷灯,铙钹喧阗,旃檀馥郁。或谓之‘水陆道场’。或谓之‘盂兰胜会’。津城内外不一。”(《津门纪略》)

  天津昔日举办盂兰盆会,有两处最为著名。一是在白骨塔举行的盂兰盆会,主要以跨鼓会为主。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当天,跨鼓会的哥们“戴黑呢边暖帽,黄缎帽衬,大红帽顶。穿黄马褂,黄叉裤。系黄腰带……跨大鼓如圆八仙桌面大,环二,各系黄带之一端,套之项上。鼓简二,朱色,击之,声咚咚然。初无花点,闻之使人闷损,浑如日本歌妓奏乐时所打之鼓。唯鼓之大,力之重,俾人惊项力之不胜。然鼓者固终日不疲。虽烈日蒸炎,汗下如雨,绝不稍停其击。或去其衣帽,避不敬也。”(戴愚庵《沽水旧闻》),组织会务的人在这一天还要扎糊数丈长的纸船,谓之“法船”。法船原是一个佛经中常用的譬喻词。这里人们形象地把它糊成真船模样,至子夜再把它焚烧掉。

  另一处举办盂兰盆会的地点是称为“洋蛮子坟地”的“闽粤山庄”。据《沽水旧闻》,“客津之南人,则举行于南人义地。(俗称洋蛮子坟地)地临小水,水居厝柩所在之瓯脱地,设数丈高之席棚二,各实利见大人之俑。色黑白各一,舌长尺余,伪血殷目。胆小者见之生悸,童子则多惊啼者。二棚之间,设法台一,比丘僧十三众,高歌经卷,水滨备纸船一,长数丈。宣卷既终,纸船由僧众焚化之。”因为这里临河,“办会者,以瓜皮为灯,上燃银烛,放之水中,如万星渔火。好事者,备小艇,陈茶具食具及乐器……或携像姑,或拨筝琶,或鸣箫鼓。水上作歌,得韵外韵”,成为当时津门的一道风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农历七月十五除了少数的寺院还有法事外,盂兰盆会的风光不再。不过,给先人烧纸钱的风俗一度流传下来。而今提倡文明祭扫,农历七月十五前在巷尾街头给去世亲人烧纸的行为也已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