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学音乐的“学生老师”到新疆支教的故事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08版:特别策划       上一篇    下一篇

  韦馨蕊教学生唱歌和古筝

  郭禺辰还“兼职”教体育

  李亚丰和孩子们在一起

  何绪辉带领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

  “老师,您在天津的学校漂亮吗?”

  “老师,我以后想一直学古筝,考天津的大学,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善良纯真的孩子们不时这样发问,也纷纷写下这样的志愿。而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其实也还是大人眼中的孩子——天津音乐学院2025年援疆支教团的十几位大学生。

  从今年3月至6月底,16名师生组成的天音大学生支教团圆满完成任务回到母校。在新疆的百余天中,他们是当地少数民族孩子的音乐老师,是文化艺术传播者,更是当地民歌的打捞整理者……一群“斜杠大学生”以青春热情,在戈壁滩上点亮一束束理想之光。

  4首歌的“扒谱行动” 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文化抢救

  三个半月的支教工作,天音支教团和新疆学生在朝夕相处中增进情感,他们更因参与了一次特殊的文化抢救而让这段支教之旅变得非同寻常。

  在新疆期间,于田县教育局向支教师生求助:4首承载地方集体记忆的歌曲——《库尔班吐鲁木在哪里》《沙枣花儿香》《为爱接力》《和田啊我的家乡》长期依赖口耳相传,或散见于短视频平台,从未系统记谱。当地教师反复尝试未果。

  “这些歌曲是和田的文化名片!”教育局工作人员紧急联络支教团领队赵晓诗。面对求助,她立即联系天津后方,校团委迅速联动专业力量,调动学校“勤坊”众创空间“创音”音乐传媒工作室学生团队全力支援。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生火速集结,一场横跨东西的“扒谱战”就此打响。

  赵晓诗老师告诉记者:“面对手机传来的模糊录音,我们只能在电流杂音中逐秒辨析旋律,这些旋律都是‘抠’出来的。而且,每个音符都关乎文化传承,修改十几遍是常态。而且,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个‘非规范版本’,需耗费大量时间甄别核心旋律。”

  参与扒谱的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学生回忆,为了还原《和田啊我的家乡》里独特的韵味,他们反复对比不同版本的演唱;《沙枣花儿香》的节奏难以把握,是新疆民歌的复杂节奏型,他们便连线于田当地的音乐老师请教。民歌承载着地方集体记忆与文化情感,团队在整理的过程中,还需在乐谱中保留其“文化内核”,而非是对音符简单机械的记录。

  连续数个昼夜,琴房灯火通明,最终,4份要素完备的规范乐谱传抵和田地区于田县。工作人员抚摸着乐谱动容道:“这不仅是四张乐谱,更是‘和田声音的永久身份证’!”

  于田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传帮带”,其意义远不止于乐谱的留存与技艺的传授。它彰显着用专业技能守护地方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是以美育浸润心灵、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展现。

  这些通过跨地域协作而被打捞整理的新疆民歌,一头连着新疆音乐的文化传承,一头连着天津支教团队的文化使命。“百灵鸟伴着我的琴声快乐地歌唱,和田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地方……”

  赵晓诗老师对《和田啊我的家乡》这首歌的悠扬旋律印象深刻,“这首歌太美了,一句就听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歌曲《库尔班吐鲁木在哪里》更因其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而让作品弥足珍贵。这首歌的主人公原型库尔班·吐鲁木,就是国人熟知的“库尔班大叔”,他出生在于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不懈的奋斗成为全国劳模,并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首歌曲将库尔班“日夜想念毛主席”的质朴情感转化为音乐语言,长音的延展仿佛象征期盼,使听众瞬间代入这位边疆老人的赤子之心。继国人熟知的《库尔班大叔喜洋洋》后,这首歌也将被更多人记住和传唱。

  “为爱接力,为爱起飞,遥远的星空再没有距离;为爱接力,为爱起飞,我们连接在一起。”而一首展现大爱的《为爱接力》,也如同一声声赞美,连接起天津与和田爱心守望,连接起一批批天津支教团的文化接力,构筑起一幅美好的文化图景。

  学的是歌剧民乐钢琴管弦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启动第十四批大学生援疆支教工作。在和田地区于田县的中小学,16名天津音乐学院支教团的成员走进于田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CEC希望学校、第一中学,他们承担学业辅导、学生管理、教学研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社团创建等多项任务,如同一颗颗年轻的星火,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一名天津援疆人。

  他们是老师,也是学生。支教团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系别也从歌剧、民乐、钢琴到管弦各不相同。他们中间,歌剧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亚丰最是高大魁梧,但也只是一位大二的学生。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南隅、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当支教团在3月走入于田县,这里的干燥沙尘气候让不少成员喉咙干痛,甚至有人流起了鼻血。管弦系2022级本科生郭禺辰告诉记者:“支教地的通讯信号不稳定,我们网购的物品也需要一周以上才能到货。在工作方面,这里很多学校普遍面临教师缺口,支教老师常需承担多学科教学。我们来到课堂,还需要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长名字、重名等特点,做好日常的课堂管理。”

  郭禺辰说,来到这里的同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更好地传播国通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基础弱,日常沟通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好国通语、讲好国通语、用好国通语。”

  千里之外,年轻的老师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工作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的过程。在于田,郭禺辰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受到了新疆学生的淳朴和热情,“当地人听说我们从天津来,都表达着炽热的情感。他们和天津援疆团队的深厚情谊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大家都说要尽自己所能,希望在这片沃土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的是唱歌古筝体育还有天津快板

  郭禺辰在学校不仅是音乐老师,身体素质不错的他还兼职体育老师,以“文体兼修”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而他的天音同学们也全部一专多能,成为支教所在学校的青春力量。

  歌剧学院的李亚丰告诉记者,他在于田县CEC希望学校担任二年级的音乐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教授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技巧及音乐欣赏等内容,“除了日常教学,我还负责学校的合唱社团、快板社团的指导工作。在合唱社团选拔成员、日常训练、声部划分、曲目选择等也由我完成,还要组织社团参加校内外演出和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在快板社团里,李亚丰的“天津曲艺技能”极受欢迎,“我教孩子们快板的基本打法、节奏,结合当地文化编创简单唱词,将传统的曲艺形式融入当地文化,形成新的表演形式。”孩子们眼中的“李老师”一身才艺,不少学生也因此对天津曲艺产生了兴趣。

  民乐系2024级古筝演奏专业研究生韦馨蕊性格文雅恬静,她在于田县第二小学担任三年级音乐课程教学。面对孩子们新奇渴求的眼神,她从最基础的音准节奏开始教授,先让学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为后面学习红歌以及教材歌曲做好铺垫。此外,韦馨蕊还负责学校古筝社团的全部工作,她说:“从起初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再从‘勾托抹托’单指训练开始,再到快速指序、大搓、刮奏等技巧训练,最后,识谱学习古筝作品,并且完整演奏全曲,做到整体风格统一。”

  在于田县第一中学,钢琴系2021级本科生何绪辉担任小学部五年级的音乐课程,课堂上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要为孩子们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除了日常教学之外,我还负责小学部的朗诵社团,对于孩子们的朗诵技巧和情感,根据他们的不同条件进行指导练习。”

  把妈妈教我的《少年中国说》教给新疆娃娃

  在昆仑山脚下的校园里,钢琴声唤醒清晨,合唱课点燃黄昏。来自天津的“学生老师”和新疆孩子们的情感,在一个个音符中不断升温。

  在为朗诵社团排练节目的时候,何绪辉萌生了将读小学时母亲为自己排练的朗诵节目《少年中国说》,教给新疆的孩子们。“把14年前的节目重新拿出来,在数千里之外再次演绎,当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是十分忐忑的。首先想到的是,这群孩子能否再次将这个节目很好地演绎出来,很怕浪费孩子们这次来之不易的表演机会。”

  回忆起当时的排练,何绪辉说:“这群孩子真的让我感到骄傲!虽然在烈日下炙烤,虽然他们的舞台基本功薄弱,虽然我对他们非常严格,可他们从未喊过一句累,也没有任何埋怨,每次都十分耐心认真地完成排练。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自己遇到瓶颈几度放弃的时候,也是孩子们给我鼓励和希望,让我继续带着他们向前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就这样慷慨激昂地在昆仑下山响起。何绪辉回忆,每次想起孩子们被自己表扬时扬起的笑脸,“他们仿佛把我带回到小学课堂,带到当时和同学好友一起排练的那段美好时光。他们值得我们的付出,我为他们骄傲!”

  在几个月的教学中,韦馨蕊最大的感受,就是可爱的孩子们为自己带来的成长的蜕变,“在古筝社团的日常工作中,通过日复一日的教学和陪练,学生对古筝这个乐器的热爱越来越强烈,他们甚至会主动利用大课间去练琴,每次的社团课都十分期待学习到新的内容。”

  一位名叫木克热木·阿卜来提的学生让韦馨蕊至今难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琴和演出,她变得十分自信,甚至在我临走时跟我说:以后想一直学古筝,考天津的大学,成为像我一样的老师!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富足,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真的是在影响着一个又一个学生。”

  一起成长 天津老师新疆学生的双向奔赴

  跨越天山 带着责任前行

  今年端午节前夕,天津音乐学院师生奔赴新疆和田地区看望慰问受援校师生,20台捐赠钢琴从天津启程,翻越天山抵疆,琴键叩响了边疆器乐教学的空白。支教老师何绪辉发挥自己的特长,认真调试了这些远道而来的乐器。

  更多更美的旋律,也在这里奏响:于田二小古筝社团拨响《战台风》的铿锵激昂,CEC希望学校手风琴社团奏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蓬勃生机,让专业的器乐教学首次绽放在沙漠绿洲。支教团更以舞台为桥,用艺术浇灌团结之花——“津声和韵 石榴花开”汇演中,支教团成员与新疆各族群众同唱《我和我的祖国》,让昆仑山麓激荡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和声;“天音传爱 筑梦疆来”晚会上,童声快板讲述团结梦想,古筝齐奏演绎成长蜕变,津疆演员联袂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犹如紧密相拥的石榴籽,在绿洲深处盛放真情。

  通过一百多天的支教,天津音乐学院援疆支教团的莘莘学子,深刻感知着这段经历带来的成长与触动。李亚丰说:“支教期间,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当他们好奇地问我:‘老师,你的学校漂亮吗?’我给他们展示了天津音乐学院的照片,并讲述了大学生的生活。没想到这激发了孩子们对天津、对大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有的孩子立志将来要考到天津读书。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也为自己能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团结的工作结合起来而感到自豪。”

  李亚丰坦言,经过这次支教,认识到新疆的教育条件与天津相比仍有差距,“这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的样子、提问的表情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带着一份责任继续前行。”

  步履不停 播撒艺术种子

  这是一次次关于支教老师和学生成长的双向奔赴,也是津疆情谊的深情守望。

  此次支教,天津音乐学院援疆支教团发挥专业优势,共开展学业辅导、学生管理、教学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社团创建、文艺汇演策划等工作,累计授课3000余课时,教学记录400余篇,组织教学研讨会50余次,开展主题教育7场。指导12个社团开展工作,并首次创建了古筝、手风琴音乐社团,成功策划并开展文艺汇演十余场,惠及当地群众千余人次,为于田的教育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了蓬勃的艺术活力。

  天津音乐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校团委书记朱诚强介绍,近年来学校已累计选派80名师生赴和田支教。他们深入当地学校,将美育作为增进民族青少年情感认同的有效载体,播种艺术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将热爱与专业播撒在于田校园,让艺术的种子在共同呵护下生根发芽,也正在谱写津疆师生心手相连、同心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动人篇章。

  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天津音乐学院及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