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9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源于诸侯国的地名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尚书》“协和万邦”,体现了先秦时期部族、邦国林立的政治状况。今天中华版图上的许多地名,可以上溯到历史上古老的部落、侯国。早在西周时期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即已存在,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功臣。其中与周王室同姓(姬姓)的诸侯国占了绝大多数——多达53个。例如郑国是西周晚期诞生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即以地名称其国。其势力范围在今关中平原西南部渭河南岸地区。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见“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公元前 779 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颍之间”,营建新邦,仍以“郑”为名,于是“新郑”地名遂产生。另外,西周王朝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同姓封国,即《左传》所言的“汉阳诸姬”。例如“随国”即今湖北随州一带。

  息国即今之息县(今属河南信阳市)。春秋早期,息国与附近的申国(今河南南阳)被楚国吞并,为之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但是楚军在城濮之战中被晋人打得惨败后,楚成王派人斥责主将成得臣,“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意即:您要是回到楚国,有何面目面对申、息两国的父老!于是成得臣引咎自裁。

  在“汉阳诸姬”里,原本蔡国的势力很大,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蔡叔。但进入春秋时代后,蔡国国势不振,落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到了公元前6世纪,蔡国先为楚灭,而后幸运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留下了“上蔡”和“新蔡”两个县名。

  河南省因古国得名的市县有项城县,春秋时称项国;邓州市,原邓县,春秋时为邓国;巩县,春秋时为巩国;杞县,春秋时为杞国;温县,春秋时为“温国”;密县,西周时为“密国”;许昌市、许昌县,西周时为“许国”;新郑县,原为虢、郐二国地,周平王东迁时郑国也自陕西华州东来,郑武公灭虢、郐二国,占有其地,改称“新郑”;虞城县,夏时为“虞国”;封丘县,商、周时为“封父国”;长葛县,相传该地为远古氏族“葛天氏国”,取“后人永思其泽”之义而定名为“长葛”,隋开皇六年(586)置县。

  周朝初年共分封了108个诸侯国,如“蔡、卫、吕、薛、郑、魏、韩”等,这些国名无一不演变为姓氏。我国县级行政区划中以汉族单姓为名的约有20多处,如寻根溯源,这些古老的县名大部分源于古代诸侯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