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四十六岁的孟郊进士及第后的真实写照。得意纵马,神采飞扬,看尽长安花,从此走入仕途,青史留名。
然而,失去了机遇,与金榜无缘者就要被人忘记,云遮草掩了吗?非也。辛弃疾《菩萨蛮》中说,“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快快立志做一番事业吧。进士及第金榜有名固然是学子梦寐以求的光荣,可落榜者同样会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光辉的姓名。李白因身世、机会没能参加科考,但他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出身名门,因政治闹剧而成为落榜生。而他的胸怀则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国,为“国破山河在”而歌;他怜民,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有时间,怀心志,走入社会最底层,体会民间世情,感知百姓疾苦,用诗歌记录历史,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千古留名的“诗仙”“诗圣”。
在“以文选人”的科举时代,“落笔生花”虽然显名,可也要看赏“花”之人的偏好与眼光。多少落榜者并非“文不如人”,乃多为不入法眼之故。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词,其科举时,按学识、才华、成绩,当时的主考官都认为陆游肯定金榜头名。可不幸的是,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是考生。主考官要主持公正,结果丢了官 。而陆游也因此考试被黜,名落孙山。然而,陆游的诗词以及拳拳爱国之心却被后世传唱与铭记。
更有趣的是写了《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五十多岁,还不忘科举获取功名,可总是失望而归。于是,妻子刘氏劝他:“你不要再干这事了,倘使你命中注定要显赫,早就入阁拜相了。山林中自有乐土,何必认定当了官才是快事呢。”蒲松龄听了,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可又觉得自己读书多年而没有取得功名,委屈了妻子。一次,他问刘氏:“你不想做贵夫人吗?”刘氏回答:“我只知道知足。”蒲松龄听了很感激妻子的“理解万岁”,不考了,自学努力,专心走入民间,听民谚,采奇闻,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满是鬼狐精怪的《聊斋志异》。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适合学习的,就好好学习,“科举高中”;不擅长学习的,不妨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正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正如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西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农说“只要努力向阳,哪个枝头都结果”,实情而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