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脾胃虚弱分虚中有寒、虚中有热(4)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里面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苦”就是“被什么所困,并怎么样”的意思。“缓”就是心有病的时候,心神不得收。也有解释说“缓”跟“热”是相通的。所以,当心过盛、神气涣散的时候,怎么办呢?赶快吃酸味的食物,或者用酸性的药物来收它。接着罗天益说:“以甘泻之,泻热补气,非甘寒不可。”
李东垣这个学派,特别重视《黄帝内经》,但凡遇到气虚导致的虚热,他们就用甘味的药来补。
具体补的时候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气虚导致的虚热,直接用甘药;还有一种情况是气虚、脾胃虚弱的同时,还有阴虚,就用甘寒之药。
罗天益的治疗思路已经很明显了,补气加滋阴,气阴双补。补脾的药加滋阴的药,一般都是怀山药、人参、白术、茯苓等,加点生地、沙参、麦冬等,这是滋补脾阴的思路。
《黄帝内经》里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形”是指形体,代表我们身体里的阳,指的是功能这方面的,比如说胃阳、中阳、元阳。“气”是指比如说中气、体表之气、营卫之气、胃气、真气等。这句话在李东垣的书里经常出现,他发展了这句话。李东垣根据这句话就悟出来,当形气出问题时,我们要用甘温之药去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都是在这个思路下出来的,所以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也是沿着李东垣的思路下来的。
《黄帝内经》里还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什么意思呢?“精”指的是精血,阴和血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怎么补呢?用厚味之药,比如说熟地黄、鹿角胶等,这些药性浓厚、滋味浓厚的药补阴和血。
罗天益接着讲,虚劳的人,要慢慢地用温补的方法,给他补过来。李东垣这个补土派,特别擅长使用甘温之药,尤其是治疗这种虚损严重的气虚的人。“《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十剂》,是北齐时候的一位医生——徐之才写的用药的方法。李东垣曾经说过,人参能补气虚,羊肉能补血虚。
一般我们说羊肉的药性是甘温的,可以补脾。为什么跟血虚有关呢?是这样的,我们脾气足了,血才能有生化之源,我们能吸收食物,营养物质进来了,才能转化为血液,所以这个很关键。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