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小长假,携全家人去昆明旅游了一次。汪曾祺先生把翠湖喻为“昆明的眼睛”,我们以翠湖为圆心,赏美景,尝美食,真个是“看在眼里,吃在胃里,记在心里”,对昆明这个城市喜爱至极。
我心里总翻腾着一句话,不淘一次旧书,怎么能算来过昆明?昆明潘家湾被喜欢淘旧书的人誉为“昆明的潘家园”。这个比喻形象、生动、丰富,极具诱惑力。
这种克制和憋屈的滋味实在难受。我鼓起勇气,用试探的口气建议她们去潘家湾一走。女儿和太太放声大笑,并欣然接受。唉,我这点小爱好,她们早已心知肚明啦。我有点小感动。我深知,喜欢藏旧书的书友,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那才叫水深火热的生活呢。
一路上,我心急如焚,恨不得飞到潘家湾去。想想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想想那可爱而又贪婪的目光,这种时刻恐怕只能捡漏了。来到潘家湾的入口处,我的心既紧张又悲凉,更多的是疑惑,怎么不见人影?店铺都关着门。我东张西望,女儿和太太去另一边了,我也浑然不觉。
坏喽,今天白来啦。那种沮丧和失望的心情,就像哭不出来的感觉。突然,手机响了,女儿说:“老爸,这边有书,快过来吧。”我三步并两步就走过去了。果然,有几家旧书店铺开着。老板们喝茶,抽烟,摇扇子,聊天。偌大一个文化市场,就我一个淘旧书的客户,这场景,大概只会在童话故事里出现。
旧书是历史,更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旧书也反映了曲折而又丰富的人生。哦,一本旧诗集,薄薄的,是北方某省的诗人,赠给昆明某位作家和诗人的。两位均是杂志和报刊工作的文人,我一向羡慕这个圈的作家和诗人,他们有资源有渠道,不像我们写好了稿子还不知道向哪里投稿。哎呀,《世界文学》,我喜欢的杂志,拿在手里,犹豫半天,这本杂志在我的书架上大概率也有。突然,杂志上的签名吸引了我,呀,原来是昆明这位受赠人的个人藏书。两元一本,收了。
地上码的几排书,标价是十元五本。我拿着诗集和杂志各一本,准备结账时,老板说五元,我说两元一本,不是四元吗?老板说没错,十元五本。纠缠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必须买五本书,才卖十元。我笑着说:你这不是逼人么。我不信再淘不出三本。结果呢,挑了六本,超了,《外国文艺》我有,可要可不要。老板笑嘻嘻地说:送你啦。嘿,有意思,淘书不在于省那一两块钱,关键是个乐趣。
在一个店铺里,看到一套十六开的文学丛书,是云南实力派作家的个人专辑。每一本都很厚,从称呼上看,受赠人属于位高权重之人。从前,见到签名本流落书摊,总是不胜欷歔。现在,我的态度大为转变,觉得这就犹如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既然是赠予他人,便是他人的私有财产,受赠者自然有权处置。赠书者感到面子受损,也是人之常情。贾平凹曾遇到自己的签名书流落街头,买下来,重签一次,又回赠原赠之人,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趣谈。
我一边淘书,一边和老板聊天。一位老板感慨道:“从前,旧书巿场多么红火哟。”我安慰他:“萧条的行业,也不止咱们。”我以为他打算改弦易辙,没想到,他说:“有一碗饭吃,还行。”我点头称是,知足常乐,倒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淘了十二本书,谈不上珍贵,但也大大地过了一把淘书瘾。《乌克兰童话》,亲切,是我们出版社的老版本书。《珍妮的肖像》,薄薄的,小开本。美国作家写的,一读,颇为喜欢,原来该小说改编成了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勒萨日的《瘸腿魔鬼》,好像我有,但一直未读,趁着淘回来的热劲儿,一口气也读完了,真棒。
我相信,旧书有味,旧书新知,这个市场不会凋零的。毕竟,旧书承载着不仅仅是时光的痕迹,还有爱、梦想、追求、热情、美。热爱生活的人们,一定懂得传承,一定会珍爱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