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带货已不是新鲜事物,并因此产生了不少“大咖”,许多演艺界、文化界的名人也参与其中。其实,类似这种“带货”的行为,古时就有。我们不妨从典籍中摘录两个小故事为例。
南朝梁刘孝标在为《世说新语》作注时,曾引《续晋阳秋》中有关谢安的一桩趣事:“安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者,安问其归资。答曰:‘岭南凋弊(敝),唯有五万蒲葵扇,又以非时为滞货。’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于是京师士庶竞慕而服焉。价增数倍,旬月无卖。”
谢安的乡人解职返乡,“归资”是五万柄蒲葵扇,因为已过季而成为滞销货,很难变现,谢安就取一柄中等大小的时常拿在手里。于是乎,京城中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这是时尚之举,竞相效仿,恨不得人手一柄。结果,不出一个月,蒲葵扇就都高价卖光了。
《晋书·王羲之传》中,也记载了王羲之的一件“带货”趣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按: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王羲之在蕺山遇见卖扇老妇人时,主动为其扇面题字五字,并建议她宣称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王羲之)题的,以高价售卖。老妇人照做后,扇子被抢购一空。王羲之乃书法大家,带有他墨迹的竹扇,百钱一枚也是抢手货,自然是“人竞买之”。
王羲之凭书法艺术带货,谢安靠行为艺术带货,可谓各有千秋,与当今的各路“网红”相比自是毫不逊色,堪称古代的“带货大咖”。
《续晋阳秋》中,另有一段谢安与袁宏之间的趣事,也和扇子有关,顺带介绍如下。“袁宏字彦伯……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
袁宏因为聪明机警,能言善辩,深受谢安赏识。将赴任东阳郡守之时,谢安设宴为其饯行。握手告别之际,谢安冷不防送上一柄扇子作为临别之赠,也是要趁机看看袁宏在仓促之间能说出什么巧言妙语。袁宏应声答曰:“我要用这扇子弘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百姓。”
袁宏的回答,利用“风”的一字多义,将扇子扇出的“风”巧妙地迁移到“风俗、风纪、教化”等意义上面,果然是“机捷辩速”。而“奉扬仁风”也作为典故流传至今,用来比喻、称扬地方官有善政。古典诗词中常见其身影,诸如“江湖经战阵,草木待仁风”“不取归资厚,仁风藉尔扬”“因藉仁风慰黎庶,宁知不及古人贤”等等。从这个层面说,谢安的这次赠扇之举,相较“带货”具有更为积极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