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9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两万余条天津谚语 入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24版:天津卫       上一篇    下一篇

  编委会成员采风留影。

  文图/赵华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狗不理包子,一屉顶一屉。”“泥人张的手艺——靠捏咕。”

  2025年2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一)》,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天津地区的民间谚语7500余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天津卷(二)》中还有13000多条谚语的解读已通过专家审核,不久也会付梓问世。这些谚语收集于天津城乡各地,包含了津沽风土、自然、农副、行业、生活、事理、社交、修养、时政合计九大类别,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部著作的出版,让读者能从谚语这一在民众中口耳相传、凝练通俗的固定语句中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三年多的编辑过程,凝结了天津文化学者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编辑故事。

  盛世修典

  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由中国文联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重点实施项目。该工程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理论12个门类,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点工程。

  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推进这项文化工程,特别组建了两支专业团队:一支由天津师范大学王振良教授领衔,负责编辑民间神话、故事、理论三类;另一支则由文化学者谭汝为教授挂帅,负责编撰谚语、俗语、歌谣、说唱、谜语、小戏六类。

  2021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语言类六卷本编委会成立,谭汝为教授带领的这支队伍,有文化学者,有民俗学家,还有一批中青年学者。

  清楚记得,2021年12月底,谭汝为教授打来电话,委任笔者担任《大系·谚语·天津卷》执行副主编并组建编写团队,并责成笔者带领这个团队作为突击队,争取率先出版。

  作为中青年学者,参与编辑《大系·谚语·天津卷》是荣幸,更是使命。在任务启动之初,团队上下确定了明确目标,就是力求突出天津地域特色,彰显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实现这个目标,所有编写人员在浩繁的语料中甄别、筛选、分类、整理、释义,力求对每个语条做出精当的解释,深挖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深入阐发语条的文化精髓,以彰显天津的地域特色。

  不负使命

  各界专家学者为支持“谚语·天津卷”的编写工作,无偿提供相关著作。这包括崔锦先生的《中国谚语集成·天津卷》;谭汝为先生的《天津方言词典》《民俗文化语汇通论》;高歌东先生的《谚语大辞典》;王强先生的《静海方言俚语释义》……同时,他们还为编写工作出谋划策。谭汝为先生80岁高龄,仍然事事躬亲;高歌东先生年迈,却亲自指导《大系·谚语·天津卷》的编写。

  编纂团队每位成员与时间赛跑。他们大多是在职人员,一方面要完成本职工作,一方面还要不耽误编写进度,为了让《大系·谚语·天津卷》早日出版,所有编写人员付出巨大的努力。许冰老师父亲亡故,他没有耽误编写工作;马顺名老师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多次复发;高梦遥老师孩子尚小,想尽一切办法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张桐老师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编撰饮食类谚语;兰鸣老师为搜集资料四处奔走。编纂团队所有人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正是这种忘我的付出,才确保了谚语卷如期高质量完成。

  如何让《大系·谚语·天津卷》力求突出天津地域特色,彰显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区县采风、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谭汝为老师的带领下,编委会成员多次在天津主要新闻媒体刊发文章、制作节目,宣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发动市民提供语料,获得了极大的反响。所有编写人员在浩繁的语料中甄别、筛选、分类、整理、释义,力求对每个语条做出精当的解释。

  谚语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编写团队的所有人,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抱着为后世留下可靠文献资料的初衷,有时为了一条谚语的解释要花费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遍查资料,调动资源四处请教后,才写下几十个字的解释。

  笔者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一条谚语,是“小漫河四奇,八卦街、玄帝阁、七座桥、八座庙”,起初不解其意,只知道小漫河在蓟州区,于是找到当地的文化学者请教,未果,又通过其他渠道多方打听,最终通过朋友找到小漫河村一位历史老师,才弄明白该谚语的语义。小漫河为蓟州区的一个村落,村有八卦街、玄帝阁、七座桥、八座庙,人称“小漫河四奇”。小漫河街道纵横,按八卦排列,不知情者进村如入迷宫。据当地学者介绍,小漫河还与水泊梁山有关。据传说,小漫河是宋江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原型,其附近还有大小扈家庄、李家村。

  八方支援

  最让笔者感动的,还是社会各界对编写工作的支持。

  汉沽区文化学者刘翠波、王雅鸣、李子胜提供了渔盐类谚语的支持;蓟州区相关谚语得到了丁连举、金学军的帮助;武清区的一些谚语是李汉东老师帮助完成的;曲艺民俗谚语的编写得到了李子健老师的无私帮助;农副类谚语的编写过程中,静海学者王耀群老师提供了大量资料;医药类谚语得到了中医二附属医院张津玮主任的学术支持;书中的插图都是张幼林女士、奚咏梅女士、周娜女士、王学博校长无偿提供的。

  有时候,为了一条谚语的解读,编写团队成员经常是午夜时分给各自朋友打电话、发微信咨询请教,朋友们从没因为被打扰休息产生怨言,总能第一时间回复。蓟州区丁连举老师不仅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还将自己出版的《蓟县民俗录》无偿提供给我们;刘翠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数十条渔业、盐业的谚语及珍贵的老照片,有时忽然回忆起某一条谚语,就马上发微信、打电话联系我们。曾经有一次他在凌晨三点钟看到笔者的微信求助后,迅速回复,为我们答疑解惑;王雅鸣老师曾经为“檩条风”一词如何正确解释想尽了办法,他向汉沽地区的老人咨询,最终帮我们解答了疑难。笔者在审定医药行业谚语时,遇到了许多中医学知识的盲点,虽幼时曾读过一点医书,但毕竟只是皮毛,为了保证谚语解释的准确性,每修订一条就请张津玮主任审阅,得到他的认可才最终定稿。为了通过插图展现天津的历史风貌和当代风采,王学博校长不顾70高龄,亲自开车取景拍照……一幕幕感人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句句热情话语依然铭记在心。

  意外收获

  在编写过程中,不仅有感人的故事,还有令人欣喜的片段。

  首先是发现了一些文献资料中收录的谚语存在讹误。比如“高渠无上源,清泉无下尾”这条谚语,我们查阅了《水经注》以及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并到蓟州区实地采风,最终确认这条谚语应为“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同时,还发现了一条与之相关的谚语:“水在桥上流,人在桥下走”。在蓟州区下营泃水与澜河交汇处原有一水渠(人称“高渠”)建于山坡上,山上有桥,相传名为“澜河桥”,水渠在桥上经过,因此留下了“水在桥上流,人在桥下走”的俗谚。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每订正一个讹误,都令团队雀跃不已。为历史存真、为文化续脉,是我们的使命。每一处考据的突破,都是距离为后世留信史的初衷迈进了一步。

  其次,在编撰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已经失传的民间谚语,还原了很多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习俗。在节俗谚语中,有“腊八结豆缘”之说,这是天津地区古老的腊八习俗。过去每到腊八,天津人都会熬腊八粥祭祖、供佛,并在亲友间相互赠送。此外,还会把炒熟的豆子拿到大街上,见人就送,边送边念叨“缘咧!缘咧!”大人孩子们也不客气争相接取。据说“结豆缘”不仅可以结善缘,还可祛病免灾,尤其可祛痘病。樊彬《津门小令· 结豆缘》中写道:“津门好,积善散多财。舍豆结缘陀佛念,谢花还愿道童来,庵院岁修开。”再比如生活谚语中有“黑鼻儿去,白鼻儿来”。这是老年间天津人的育儿习俗。孩子满月后,要从奶奶家搬到姥姥家小住,谓之“挪臊窝”。临行时,要给婴儿的鼻尖儿用墨、烟灰或锅底灰抹成黑色;从姥姥家回来时,改用白粉将鼻尖儿抹成白色,取意去时黑瘦,回来变白胖了。

  回顾编写过程中的故事,每每令人感动。《大系·谚语·天津卷(一)》的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本厚重的大书,它的厚度来自先民的智慧,它的分量来自所有参与者的深情厚谊,它的荣耀是天津文化气质的汇聚。天津丰厚的文化传承、发展是每一位编写者肩头的重任。这套大型文库的编撰必然对完善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数据库,记录、发扬、传承天津历史文化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今,《大系·谚语·天津卷(二)》近13000条谚语解读已通过专家一审,相信不久也会付梓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