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天津街巷里随处可见的冰镇酸梅汤,是几代人童年记忆中难忘的冰爽酸甜,也是国潮回归之际年轻人追捧的流量饮品。一杯消解酷暑的酸梅汤里面,藏着怎样的药食乾坤和匠人坚守?让我们来听学者和手作人的解读。
著名学者罗澍伟曾写道:酸梅入药,最早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制成饮品,有人认为始于宋代,根据记录南宋时期杭州市场情形的《武林旧事》一书,有市售“卤梅水”,应为今日酸梅汤前身的记载。此外,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古人记载的“乌梅饮”也已延绵千年。
在天津,盛夏就是酸梅汤的“主场”。百年前天津估衣街万全堂药铺的前门,一个小小摊位熬制的酸梅汤,引得妇孺争饮传颂,这就是源于清宫配方的祥德斋酸梅汤的最初形态。如今,祥德斋桂花酸梅汤古法熬制技艺已被列入滨海新区区级非遗项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杨解读了酸梅汤能助消化、降暑气的原理:“人们在盛夏容易食欲不振,酸梅汤中的乌梅和山楂等酸性成分能增强胃蛋白酶活性,解油腻、促消化;在高温熬制过程中,酸梅汤会释放出钾、钠等矿物质,补充汗液流失的电解质,有防暑降温的作用。”
“市面上的酸梅汤所用的原料不一,我们的配方只有乌梅、桂花、山楂和陈皮四种天然食材。曾经看到北京协和医院医生推荐的酸梅汤制作原料,恰好就是我们使用的这四种,这说明了古法制作酸梅汤的原料有据可查。”刘杨说。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调制和改进,一杯酸梅汤让各地食材互相激发,达到最佳状态——乌梅涩肠止泻、止咳止渴,采自四川;桂花祛痰止咳、行气止痛,采自江苏苏州;山楂健胃消食、化浊降脂,采自山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采自广东。几种原料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在效用上符合了中药“君臣佐使”的原理。
酸梅,又叫青梅或梅子,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烟熏感的乌梅味,是很多“老天津卫”的童年记忆。刘杨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乌梅用量要足,乌梅入杉木桶经三次烟熏形成琥珀色,通过高温熬制激发出独特的味道。”
随着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增强,街边的传统饮品也变身老字号国潮回归大众视野。刘杨说,酸梅汤有着药食同源的特点,恰恰符合了现代人的需求。如今,百年饮品再度焕新,其中蕴含着酸甜的时代记忆,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传承。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