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新公厕锁门,旧旱厕熏人 惠民工程为何沦为“迎检道具”?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员 宋学敏

  山西稷山县吉家庄村,一座崭新的高标准公厕大门紧锁,锃亮的门把手透着冷清。几步之遥,一座旱厕气味刺鼻,村民掩鼻匆匆进出。面对为何锁门的询问,村委会工作人员很“实在”:省得打扫麻烦,谁要用谁自己清理。央视曝光的这一幕,不到24小时就迎来当地政府的火速回应。7月21日,稷山县委宣传部发布通报,承认问题属实,连夜召开专题会议,承诺全面排查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纪委监委更明确表态将“严肃追责问责”。

  农村厕所改造本是乡村振兴重点工程,旨在改善环境,告别“脏乱差”。但在稷山,政府投入230多万元新建的23座公厕,不少都挂着同样的“铁将军”。设施齐全,工具上墙,却只在领导视察或村里活动时才开门。这种“表演式开放”,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欺上瞒下的道具,把村民变成舞台下的看客。更讽刺的是,县农业农村局甚至不完全掌握这些“宝贝”公厕的位置。重建设、轻管理,重数字、轻实效,形式主义暴露无遗。

  锁门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困境。村干部坦言“费用没着落”。全天候开放公厕,水电保洁年费用过万,对薄弱村集体来说是不小的负担。管理也是难题,有干部抱怨“村民素质不高”,维护困难。网友感叹“真开了门,一星期就不能进人”,道出了管理缺位与习惯滞后的双重困局。

  事件曝光后,稷山县的通报不可谓不及时,姿态不可谓不坚决。不过,运动式整改易,持续运维难。通报承诺的“长效机制”能否落地,关键看三点:钱从哪来?人谁来管?责如何担?一些地方的经验可参考:安排专项资金管护,推行标准化管理;引入节水技术降成本;推行“公厕长制”激活村民自治。核心在于把后续管护的成本和责任真正考虑进去,创新机制保障长效运行。当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最终还需立足实际,摸索自己的路。

  更深层的问题是,追责会落到谁头上?若只处理几个“撞枪口”的村干部,却放过决策时忽视运维规划、考核时只数厕所数量的机制弊病,无异于扬汤止沸。真正该问责的,是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报表工程”的治理逻辑。政策制定者只关心“建了多少座”,而非村民“愿不愿进、能不能用”,说到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是病根儿。而“铁将军”把门的,何止公厕?农村闲置的活动中心、蒙尘的健身器材,都在无声诉说“重建设轻使用、重硬件轻服务”的积弊。

  整改会议可以连夜开,铁锁也能即刻打开。但要让新公厕不再沦为“迎检专用”,需要持续的投入、合适的管护模式,更需要考核标尺从“建了多少”转向“用了多久”。否则,今天的“高度重视”,不知哪天又成了新的紧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