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9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百元一日聚”银发生意好做吗?

日期:07-15
字号:
版面:第21版:一周热点       上一篇    下一篇

  银发群体在壹天聚乐部尽情跳舞。

  老朋友们在“一日聚”开心用餐。

  今年以来,一种名为“百元一日聚”的银发经济模式悄然走红——在上海市中心的饭店里,人均消费100元出头一点,包中午和晚上两顿正餐,每顿有近20道菜,吃完了还能唱卡拉OK、跳舞、走秀或是打牌聊天,老同学、老同事们聚在一起,开心过一天。

  数据显示,202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7.6%。

  “百元一日聚”演化的商业模式正在上海市场加速裂变,入局者不断,上下游产品与衍生玩法推陈出新,旨在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交服务提升银发族的消费意愿。

  火热背后也引发思考,百元单价的薄利模式能否跑通,实现商业闭环?在同质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靠什么提升竞争力?银发消费群体构成复杂多样,产品如何进一步吸引受众?

  挖到“宝藏” 就去探店

  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在徐汇区宜山路一家“百元一日聚”餐厅,记者遇到了正和老同事们聚餐的王慧珍。她们一桌12个人,中午和晚上两顿饭38道菜不重样,平均下来每人只需分担110元左右。吃完午饭后,老伙伴们打打牌、上台跳跳舞,吃过晚饭后才各自回家。对当天的餐食安排,她们觉得挺满意,“分量大,品种多,味道蛮好”。

  王慧珍今年78岁,家住上海闵行区,老同事间关系好,但彼此住得分散,因此每个月都会有几天约在一起吃饭聊天,联络感情。“‘一日聚’不稀奇,很早就有了。”王慧珍说,过去两三年里,她和老伙伴们几乎把上海市面上的“一日聚”都玩遍了,精准地摸清了哪家最好吃、最实惠,哪里交通最便利、玩法最多。

  比如,在黄浦区的南京东路上,从2号线地铁口出来就能拐进一家定位为“老克勒”的上海菜餐厅,坐在包间能俯瞰南京东路的街景,聚会“老有面子”。虹口区四川北路有家江南水乡风格的“一日聚”餐厅,除了提供用餐、棋牌和唱歌等消费服务之外,富有意境的内部装修更吸引人,小桥流水、荷花、乌篷船,拍照打卡很出片,让阿姨们很满意。

  在普陀区的上海亚新生活广场,同样有家精准捕捉老年人“打卡拍照”心理的“一日聚”,大厅不设桌椅,几千平方米的空间全是不同主题的拍照布景,摩登复古的百乐门、霓虹灯闪烁的墙面、古早的大哥大手机……阿姨爷叔们穿着旗袍和西装走到墙边拍照,“发朋友圈,腔调哈浓”。

  还有些开在商场中的“一日聚”餐厅,虽门店空间有限,但好在可与商场内其他娱乐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顾客们在餐厅吃完午饭,下个楼或走几步就能到KTV或中医养生馆开启下午的安排,十分便利。

  王慧珍总结,中心城区的“一日聚”主打餐饮和棋牌、唱歌跳舞等娱乐方式,相比之下,郊区“一日聚”的消费模式更丰富一些。

  她说,在宝山区美兰湖景区附近有家主打“一日聚”模式的农家乐。契合老年人出门早的习惯,这家店早上八时半就可开始唱歌或打牌。中午用餐时,包厢或棋牌室还会为客人保留,吃完饭继续使用。

  嘉定区马陆镇的一家“一日聚”则不定期推出优惠套餐,力度最大时,人均单价不足70元,火爆到每次都要“秒杀”,是王慧珍心中的“性价比之王”。

  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也有类似的农家乐,不仅提供农家菜、KTV、棋牌等服务,还有垂钓、采摘等活动,田园风光、应季果蔬,给久居城市的老年人带来别样体验。这家农家乐还将大厅中庭改成了巨大的舞台,音乐响起,聚光灯闪耀,就能化身乡村版“百乐门”,跳舞、走秀,四射的灯光与热烈的掌声给足老年人情绪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这家“一日聚”还安排了免费的接驳大巴,除了往返市区和郊区,两餐之间还能将老人们带到奉贤一些旅游景点参观,如海湾旅游区的渔人码头、东海观音寺等。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沪郊许多农家乐针对银发群体推出的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一日游”“两日游”就已在老年人社群风靡。

  眼下,上海中心城区的“一日聚”多点开花,在风格形式上推陈出新,也让王慧珍和老伙伴们有了更多打卡的好去处。她手机里有好几个人数接近500的老年人社群,大家在里面分享沪上各类针对银发族社交游玩的最新动态,挖到“宝藏”就约着去打卡探店,价格不贵,却能让退休生活多姿多彩。

  个性化服务

  创造增长点

  性价比高是“一日聚”在银发族中走红的主要原因。老年群体对消费价格相对敏感,“一日聚”的模式精准戳中了部分活力老人的社交和娱乐需求。

  大多数“一日聚”场所是场地大、闲置空间多的酒楼、餐厅,在餐饮市场迭代的背景下,它们本就有转型的需要,如今可谓开辟了新赛道。

  从传统餐厅转型“一日聚”的从业者老徐告诉记者,全年龄段餐厅需兼顾不同口味,还要紧跟市场变化随时推出新品。相比之下,老年人对菜品的挑剔度并不高,更关注的是社交氛围。所以,与其在红海市场“厮杀”,不如深耕银发客群的确定性需求。

  而“百元”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一日聚”只接受套餐预订而不接散客点餐,食材都被精准计算,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中午到晚餐时段本就是餐饮淡季,服务老人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感受到实惠的老人反过来会成为“自来水”,加上会员群运营降低了获客成本,导致复购率在50%以上。“薄利多销有得赚,可保持微利。”老徐说。

  不过,同类型的产品持续增加,比拼的往往还是价格。采访中,许多老人都提到,自己不会在一家店反复吃,而是多方比较,在口味不出错的情况下,价格高低是决定会否复购的最关键因素。

  鱼晓辉是“馨乐汇一日聚”品牌的创始人,自2023年底起,他在上海已开设和正在筹备的有5家门店,会员超5万人。他坦言,尽管眼下生意火热,但因为利薄,企业若要实现长期盈利,光靠菜品肯定不够。还要针对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延展“一日聚”业务链条,创造新的增长点。

  比如,馨乐汇请来专业摄影师为其免费拍照留念。门店的服务员还为那些爱好舞蹈的阿姨爷叔们拍摄小视频,既给足情绪价值,也可借老年人的社群传播,实现裂变式获客。

  后端服务同样丰富。鱼晓辉收购了一家婚恋机构,为有婚恋社交需求的老年会员提供系统服务。在最新开出的宝山店内,他专门打造了几间教室,在下午时段为老年人提供舞蹈、绘画、摄影等兴趣班课程。一个学时的课程结束后,学员们还能在店内进行成果展示。最近,他与崇明一家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打造馨乐汇联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未来在门店和线上社群进行出售。

  “所有这一切服务,都将建立在先免费体验后自愿付费的基础上,且主打一个物美价廉。”在鱼晓辉看来,这些附加产品带来的体验感和归属感能够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复购率,让品牌的竞争力更强、盈利模式更加多元。“我们希望细水长流,十年二十年后还能陪着阿姨爷叔们,小心翼翼守住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产品跨类延伸

  能成功吗

  这种思路听起来具有可行性,但深耕沪郊银发“一日游”市场十多年的“老兵”黄海荣却持审慎态度,“老年消费品牌进行跨品类延伸,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

  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决定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上限。据黄海荣观察,人均100元—150元是“一日聚”客户普遍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一旦价格走高,银发族的消费意愿就显著降低。尤其是当他们面对“一日聚”衍生出的额外付费项目时,往往会产生警惕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还会让好不容易从“一日聚”中积累起来的信任一下子流失。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看来,像“一日聚”这样针对老年人的低价定制服务,利润空间有限,以盈利为目的引入其他商业项目来贴补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产品能否精准匹配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以及能否确保引进的产品和商业流程透明规范、受到充分的监管。

  周海旺曾做过调研,发现中国老年人70%的消费支出用于吃穿等刚性需求,15%左右用于医疗服务,精神文化方面则相对更少一些。在此背景下,他建议“一日聚”可以尝试与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金融理财和法律咨询、适老化产品等项目结合,从老年人普遍关注的两个领域切入,让老人与好产品面对面,使之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契机。

  除了餐厅的“一日聚”,记者还注意到,上海一些商场也开始以此为基础进行适老化转型。比如,今年4月底,上海首个商业企业自营的银发主题体验空间百联“繁花里”在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七楼开幕,产品涵盖适合银发族的食品、厨房用品、养生保健品、日用品、服饰、适老化家居等多个品类。在社交功能方面,还提供茶饮咖啡、线下沙龙会、养生活动、素描体验、视频剪辑、音乐学习等主题课程。

  “繁花里”主理人姚天辰告诉记者,“繁花里”楼上就是一家老年人聚餐爱去的上海本帮餐厅,每天人气旺盛。打造这个银发主题体验空间,也是为了承接“半日聚”后的流量溢出,为老年群体打造“一站购”场景,增加其消费停留时间,提升衍生消费的概率。

  不论这种经营模式是否走得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针对老年人的线下服务场景和空间都会大幅增加。在上海布局“一日聚”的从业者徐健哲还向记者透露,他计划在沪郊盘下一处闲置的商场,将其改造成银发族的专属消费空间,将老年人的餐饮、休闲娱乐、护肤保健、康养医疗、适老化产品、养老照护等多维产品和服务都囊括在内,为老年人创造功能和场景更为丰富的“一日聚”空间,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沈思怡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