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9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与大禹后稷有关的地名

日期:07-15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与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地名,其地理位置全在黄河、长江流经之处,如河南省禹州市、开封禹王台区、安徽蚌埠禹会区、山东省禹城市等。根据有限的历史文献推测,远古时代夏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与当时存在的其他部族呈犬牙交错之局。从夏部落活跃的区域来看,当年大禹治水地很可能在今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地处河南省中部的县级市禹州,关于夏禹的传说更为久远和有力,《水经注》记载“夏禹始封于此”。禹州古称夏邑,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曾是夏朝都城,又称夏都。禹州在历史上曾拥有阳翟、颍川、钧州等别称,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四月,因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加之此地有大禹的传说,而改钧州为禹州。其后提及禹州皆言“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得名”。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禹城市,同样在千年前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唐天宝元年(742)设县命名为“禹城”,并于城西建禹王亭,一是纪念大禹率众治水,二是祈求大禹保佑一方安宁,免受洪灾侵害。后在历史沧桑变迁的岁月里,禹王亭数次毁于战乱,但动荡之后总会重新修建,迄今犹存。

  位于安徽东北部,作为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的蚌埠市,下辖禹会区的得名,和“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等历史事件相关。禹会古为涂山氏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禹墟在(涂)山西南八里”,相传因大禹在此会盟诸侯,共商治水大计而得名。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下辖柏泉街道,得名于大禹植柏树的传说,相传“大禹于龟山之巅植柏树,其根达于古井,泉随根出,故名柏泉”。

  后稷,姬姓,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后稷的母亲名姜嫄,是帝喾元妃。传说姜嫄趋郊步游,见巨人足印,遂将脚套在足印大脚趾上,感到腹中微动,十月后产子。姜嫄把他抛入隘巷,丢到山林,抛到河冰,都飞来大鸟护佑,只得抱回抚养。因最初抛弃,故起名为“弃”。 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农官,教民耕种,被尊为稷王、谷神、农耕始祖。

  稷山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吕梁山南麓,汾河下游。北魏时设高凉县,隋朝时更名稷山县,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隋改为稷山县,以县南稷山为名。稷山,又名稷王山、稷神山,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南,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此。有稷祠和稷亭。稷王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北、稷王山麓太赵庄。又称后稷祠,初创年代不详,金代已存,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重修。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清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