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0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一天70公里 他们捞“净”河面见证水清岸绿

日期:07-14
字号:
版面:第03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栏语

  炎炎烈日炙烤大地,气温持续攀升。一线工作者们却顶着热浪,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汗水筑牢民生防线,让城市在酷暑中保证有序运转。近日记者多路出击,采访了不同岗位的一线工作者,和他们一起体验工作场景,听他们讲述烈日下的坚守。

  当盛夏热浪席卷津门,海河之上跃动着身穿橙色救生衣的身影,他们是被称为“水面清道夫”的河道保洁员。高温下铁皮船被晒得烫手,他们却乘船穿梭往来,用长柄网兜打捞水草、塑料袋等。这些在烈日下与垃圾赛跑的劳动者,正用湿透的衣衫丈量着城市母亲河的清洁刻度。

  用船速传递“打捞信号”

  早上6:30,28℃。天津市海河管理中心海河管理所的22艘作业船陆续出发,分赴海河、新开河、子牙河、北运河等河道,沿着划分好的责任区展开“拉网式”清理。44名河道保洁员开始了一天的河道清理工作。与此同时,38名堤岸保洁员也沿着河岸步行巡查,用长杆抄网打捞漂浮在岸边的零星垃圾。

  “市民在河边散步,看到的是风景,我们看到的却是水草、死鱼和塑料袋。”河道保洁员冯福宽说。

  上午9:00,此时气温是32℃。记者跟随河道保洁员登上作业船,开启海河河面清理工作。

  58岁的冯福宽驾驶冲锋舟缓缓前行,他的搭档59岁的李广江站在船头,手持长杆抄网,目光紧锁水面。当船头突然加速切入水流,李广江无需回头,已顺势俯身将抄网探入水面,捞出一条死鱼。这套配合他们重复了数千次,“老冯减速打轮时,哪怕我背身看不到,我也知道周边肯定有情况了。”李广江说。两人共事多年,早已形成无声的默契。“船上发动机声音太大,说话根本听不见,全靠手势和船速调整。”冯福宽补充道。

  记者脚下的铁皮船随着水波摇晃,坐着觉眩晕,船头的保洁员却像是“钉”在甲板上一样的稳当。无论船只加速切水还是急转打捞,他们总能在摇晃中保持平衡。“干久了就找着窍门了。”李广江说着,长杆抄网已精准捞起一团垃圾。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舱里的打捞物越来越刺鼻:死鱼与腐烂水草堆成小山,腥臭味扑面而来。冯福宽抬手擦汗,衣服早已湿透。“天热时死鱼更多,这味道都闻麻木了。”

  救人的“副业”

  这支橙色队伍的职责远不止清理河道。去年夏天,冯福宽在狮子林桥下驾驶作业船时,突然发现河水中挣扎的身影。他立即调转船头,与搭档合力将一名跳河轻生的男子拖至岸边。“这样的险情每年都会遇到一两回。”河道保洁队队长李文斌说,数本见义勇为证书整齐陈列,记录着队员们在保洁之外的“生命救援课”。

  中午11:30,气温直逼35℃。引擎声由远及近,保洁船队陆续靠岸。队员们将船舱内的水草、塑料袋等杂物倒入岸边垃圾箱,上午的“战果”堆成七八桶。尽管高温天气酷暑难耐,但队员们仍需全天坚守作业。每天从清晨六点半一直工作到傍晚六点半,中午有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我基本上是上午一趟往返、下午一趟往返,加起来大约是70多公里。”冯福宽告诉记者。

  “早年河面上绿藻疯长,垃圾能堆成‘小山’。”冯福宽望着眼前碧波粼粼的水面感慨道。作为在保洁队坚守了十余年的老队员,他见证了海河从“绿藻泛滥”到“水清岸绿”的蜕变。但船头那抹橙色始终是河面最醒目的标志。

  下午2:30,气温达到37℃,冯福宽和同事们每人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带着冰水再次登船出发,开始新一轮的清理作业……

  河道保洁的“时间图谱”

  “海河保洁就像打四季仗。”海河管理所副所长王鑫指着河面介绍,不同时节有截然不同的“作战目标”:元旦、春节要打捞沿岸残留的烟花爆竹碎屑,3月至5月是水草疯长的高峰期,保洁员需每天清理水草,7、8月份高温催生蓝藻繁殖,同时死鱼数量激增,打捞次数需翻倍,而入冬前则要抢在结冰前收割芦苇,防止枯萎植株污染水体。

  为守护市区一级河道的洁净,清扫队采用“人工加机械”巡回作业模式。记者登上机械打捞船发现,前端传送带自动将水草、塑料袋、死鱼等垃圾卷入船舱,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现在每天有机械船同步作业,和人工船队形成互补。”王鑫告诉记者,更令人期待的是两艘新型多功能打捞船也即将投入使用。相比现有设备,新船不仅船体尺寸扩大一倍,辐射作业范围也更广。

  文/摄 记者 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