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0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高一地理学习进阶指导

日期:07-11
字号:
版面:第24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学习,不仅是地理知识体系的全面重构,更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升级。这里我将从基础知识巩固、思维认知深化、能力要求提升三个维度,为同学们绘制一份“地理学习进阶蓝图”。

  一、稳固基石:构建系统化地理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的核心在于揭示地理现象演变背后的规律,并探讨这些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学们在学习方式上要注重“理解应用”。

  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是关键。同学们需跨越章节界限,将知识串联成网,实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会贯通。以“水循环”为例,不仅要理解其自然过程,更要将其与农业灌溉需求、城市内涝成因与防治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思考水循环中的蒸发、降水如何影响土壤墒情,进而决定作物种植类型;城市地表硬化如何增加地表径流,迫使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这种跨模块的思考,能深刻揭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善用思维导图,凸显要素关联。以“地理环境整体性”为核心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技巧,向外拓展至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聚落、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使知识框架清晰呈现。

  紧扣核心主线——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深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人类活动改变地理环境,如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城市化占用土地;同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活动产生制约,如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限制人类活动。务必关注环境如何塑造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又如何反作用于环境,理解这种动态平衡是地理学习的灵魂。

  二、思维跃迁:锻造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掌握概念是基础,灵活运用才是目标。同学们需深挖概念本质,厘清易混点。对太阳辐射、水循环、洋流等核心概念,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外延及实际意义。精准辨析易混淆概念,明确其差异点与联系点。

  掌握综合分析,洞察整体性。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面对任何地理现象或问题,都要思考其背后的多要素联动机制。例如,森林或草原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洪涝或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融合文理思维,提升思辨力。理科思维应用于自然地理,须具备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定量分析能力;文科思维应用于人文地理,侧重于分析区位因素、空间格局、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二者相辅相成,如分析某地农业区位时,既要运用理科思维理解自然条件限制,也要运用文科思维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得出综合结论。

  三、能力精进:提升地理学习效能

  高效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和持续实践,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链接生活,学以致用。同学们要主动观察并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如天气变化、城市功能区分布、交通拥堵热点区域等,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揭示其成因或影响。将生活实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绘制简易思维导图,阐明其地理背景。

  2.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善用优质资源拓宽眼界、深化认知。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杂志,观赏《地理·中国》等纪录片,直观领略地理环境的壮丽与细腻,为深入分析积累素材。

  3.识图用图是核心技能。熟练掌握从各类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资源分布、人口密度、交通线路、区域界线等。坚持“左图右书”,将文字描述与地图信息相互印证。

  4.强化空间认知。借助读图,精确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概念,深入分析其空间关系。对比叠加不同主题的地图,直观揭示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联。

  5.善用对比,把握特征。比较法是洞察地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金钥匙。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清晰把握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优势与劣势、演变趋势。比较范围可灵活选择,如纵向历史变迁、横向不同国家或区域、专题比较等。

  (肖俊超,天津一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